不惑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这是孔夫子的名言,释迦牟尼也是在三十九岁时悟道的。一个人要达到不惑这种状态,基本都需要到四十岁左右,在这个问题上,年龄是一道很难跨越的门槛。我对不惑的理解,就是心智成熟。不惑之前,也就是惑,是心智不成熟,用佛家的说法就是无明。人处在惑或曰无明的状态之中,还会有很多想不 通的道理,处理问题时也会不同程度的有失偏颇。

东方人喜欢用“悟道”来形容一个人心智的成熟,这个词表意并不明确,最容易引起分歧。我个人更倾向于用心智成熟来表述这种状态,心智成熟有一些外在的表现 和一些内在的表现,当一个人行为表现得越来越客观和宽容,内心越来越安详和平静时,基本上可以说这个人达到了心智成熟的状态。

心智成熟与一个人的知识和人生阅历都有关系,学习到的各种知识和经历的人生阅历,可以锻炼一个人对自我、人生和外在世界的判断能力。不惑,从根本上来说,是已经具备了明辨人生是非的能力或曰智慧。

理论知识并非心智成熟的必要条件,天赋也不是心智成熟的必要条件,但是一个勤于思考的人,确实比一般人更容易达到心智成熟的状态。也并不是每个人活到四十岁就能达到心智成熟的状态,人类中有很多人,即便活到一百岁,也不一定能达到心智成熟的状态。也有少数人,不到四十岁,就少年老成,心智成熟。

以下的一些因素我个人认为对心智的成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是反思能力。要从无明的状态,走向不惑的状态,我们不但需要认清这个世界,更重要的是要认清自己。一个人的反思能力越强,认清自己的速度就越快。古人 云“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内自省”就是反思。我们有很多错误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佛家把这些归为各种“业障”,我们自己对此毫无知觉,可是我 们对旁人身上存在的问题却往往洞若观火。如果一个人看到别人身上存在的问题,立即能“内自省”一下,看看自己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如果存在,就把它改 掉,久而久之,自身存在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少。

对一个傲慢的人来说,反思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有时候聪明才智反而是一个人心智成熟的障碍。一个人天赋过人,博学多闻,就很容易形成傲慢自大的心理和各种自以为是的偏见,佛家称之为“我慢”和“我见”。一旦形成了傲慢和偏见,就会觉得自己很牛逼,不容易听进别人的意见和考虑别人的感受。往往那些看起来各方面很优秀的人,在人群中很不受人喜欢,因为这些人太自信,以至于走向了傲慢和狂妄。

失败对每个人都很有好处,因为失败让我们认识到了我们自己并不像我们自己认为的那样英明和强大。很多人是在失败后顿悟的,原因无他,盖因为失败让其开始反思了。

第二个是实践精神。很多人认为一旦自己明白了某种道理,也就等于自己掌握了某种道理。这是错误的。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从理论上说,理论和实践是一致的; 但是从实践上说,理论和实践是不一致的。”理论认识并不可靠,也不稳固,唯有实践才能出真知。一个人知识渊博也没什么了不起的,知行合一才真正令人佩服。 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有太多的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甚至我们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

古往今来,那些对这个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思想家,都是追求知行合一的。知识,倘若不能落实为实践,就只能沦为空谈。人之所以要到四十才不惑,也就是因为到了四十岁的时候,有了足够的人生实践,验证了一部分人生哲理,心智才达到成熟的状态的。

禅宗强调的言语道断其实非常好理解,实践到位后,道理不用说,内心都了然。这样的知行合一,或曰觉行合一的状态,除了亲身体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理解。如果我们学以致用,把学习到的每一点,都用于实践,那么我们就能从实践中检验我们学习到的知识是对是错,而且更关键的是,实践能让我们对我们自己学习或者领悟到的知识既信服又印象深刻。这好比一个医生学习药学知识后用药治病,用药把病人治好了,比看任何说明书都强。

第三是长期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外在的世界和我们自己的内心都是复杂的,它们都存在着不止一面,有光明的,也有阴暗的,还有灰色的。某些见解,我们在某个时候认为它是对的,但是碰到新情况后,我们又会发现,遵循这些见解去行事,结果却并不好。这时候我们就会迷惑,不知所措。这样的状态只有靠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来改变。

这个多元的世界和我们人类复杂的内心,容纳着有时看来互相矛盾的很多东西。如果我们对它的认知是单向的、一元的,那么我们就很容易成为一个偏激的人。在这种偏激的思想和观念的作用下,我们就会常常“义愤填膺”的犯错,我们认为我们是在代表正义,其实却是在行不义之举,但是我们却毫无所知。人际间的很多纷争,皆因此。

第四是要有一股求真的精神。宇宙终极的真理也许我们人类受智力局限而无法掌握或者说尚未掌握,但是如果我们缺乏一股求真的精神,就很容易掉进某个思维的陷阱之中,成为一个偏信偏见的人。科学信仰者、基督教徒、佛教信徒、伊斯兰教徒乃至其他的各种形形色色的思想的信奉者,都认为自己掌握了终极真理,认为自己的认识至高无上。自古至今,人类为此纷争不休。

从大历史观的角度来看,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文明的发展,各种思想、学说、定理或者宗教教义,在认识上的不足都会展现出来。部分偏激的偏信者为了维护自己的信仰,甚至不惜用各种诡辩术来自圆其说,其说法在旁观者看来是漏洞百出,但是这些偏激的偏信者自己则深信不疑。这就是缺乏求真的精神的表现,他们只相信自己的信仰,缺乏“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这样的人,就很难达到心智成熟的状态。

假如一个人,能够长期的反思、实践、学习和探索求真,那么他就很容易在人生的某个阶段,融会贯通,将学习到的各种知识和经历的各种人生体验,贯通为一体,达到孔子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的状态,成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

一个人心智成熟之后,看这个世界,会有与此前完全不同的体会。伴随心智成熟而来的,是心态的平和和行为的恰如其分。这一切,是因为他的内心已经不惑,脑子足够清醒。此时各种思想观念于他而言,可以用《圆觉经》中的八个字来形容:不即不离,无缚无脱。我个人认为,这种状态,可以称为不惑。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