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苦参的抗癌、升白、止血、止痛和利尿去胸腹水作用

苦参是中药中抗癌活性较强的一味中药,不但中医,就连多数肿瘤科的西医,也承认苦参的抗癌作用,苦参注射液是肿瘤科西医常用的一种中草药新型制剂。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苦参对多种癌症具有明确的疗效,可明显的改善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苦参在肿瘤科中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抗癌、升高白细胞、止血、止痛和利尿去胸腹水、心包积液等。

笔者曾经接诊过一例乳腺癌患者,该患者的哥哥是一位胃癌患者。发现胃癌时,他已是晚期。进行腹腔手术时,外科医生发现其腹腔内长满了肿瘤,无手术价值,于是未作切除肿瘤的处理,将患者腹腔缝合起来,让患者出院回家。

后该患者在本地一个草头郎中的指点下,自己采挖苦参,单纯用苦参熬汤喝,存活五年半,一度健康恢复至如常人。五年半后病情突然恶化,复查时,胃部肿瘤和腹膜转移瘤均消失,但是肝脏长满了肿瘤,患者最终因为肝脏的转移瘤太严重而去世。

这个患者单用苦参所取得的疗效,可以说是很多中西医用各种办法都难以取得的。笔者甚至怀疑,如果当时患者在用苦参的同时,配合了相关的保护肝脏的药,如柴胡、黄芩、白芍、茯苓等,其生存期可能会更长。不过该患者自己的妹妹患乳腺癌后,也仿效了其哥哥,服用苦参,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可见苦参对癌症的疗效的有效率也不是百分之百。

该患者用苦参的一个特点是,其剂量远远大于临床中医师开出的剂量,常用量均在二两以上。实际上现代药理实验也证实了,苦参的抗癌作用与苦参碱在人体内的血药浓度有很大的关系。浓度越大,疗效越高。目前一些中药类书籍对苦参的临床建议用量一般在10g左右,这个剂量是很难取得该患者所取得的疗效的。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苦参对白血病、肝癌、骨肉瘤、口腔上皮癌、胃癌、大肠癌、脑胶质瘤、肺癌、宫颈癌、乳腺癌、鼻咽癌、结肠癌、肾癌、视网膜母细胞瘤、卵巢癌、神经母细胞瘤、前列腺癌、膀胱癌等多种癌症有明显的疗效。现代临床医生主要将苦参用于治疗癌性胸水、腹水、心包积液和肝癌、胃癌、肠癌、肺癌等肿瘤患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如食管癌、胃癌、肝癌、肺癌、胰腺癌、大肠癌、恶性淋巴瘤等,能够明显的提高化疗药物的治疗效果。

苦参中所含的苦参碱是苦参抗癌的主要成分。苦参碱对白血病、肝癌、胃癌等多种癌症的抑制作用非常明显,能够促进相关癌细胞的凋亡。苦参碱的抗癌作用与用量呈正比关系,但是苦参碱也有一些副作用,用量过大时会出现急性中毒的迹象,所以实际使用时要把握好尺度。

笔者近年来对白血病、肺癌、泌尿系统肿瘤以及多种消化道肿瘤,常常使用苦参作为主要抗癌药,用量上一般较大,最少用量30g,疗效比较理想。一般来说,笔者在用苦参的时候,会采用开始时用量较少,视患者服用苦参后的身体反应,逐渐加量的办法,大剂量时用到100克以上。

苦参还有很明显的升高白细胞作用,癌症患者常常因为肿瘤的消耗、放化疗等原因导致白细胞下降,有一些血色素相当低,甚至要靠输血来维持。这时用苦参,配伍黄芪、熟地等补血药,升白效果立竿见影。

苦参止血作用主要作用于消化道,清代祁坤所著的《外科大成》中记载的苦参地黄丸,就是用苦参和地黄同用,主治痔漏出血、肠风下血等。苦参地黄丸是可以用来治疗痔疮和肠道良恶性肿瘤引起的肠道出血的。放疗引起的放射性肠炎,会导致患者长期肠道出血,这种情况,也可以视患者具体情况,酌用苦参和地黄。

苦参利尿作用较强,对湿热下注引起的湿肿病,古人多以苦参为主进行治疗。苦参配伍黄柏、地肤子、苍术、栀子、茵陈等,用来治疗腹腔积液、盆腔积液和胸腔积液,都有较好的疗效的。

苦参还具有止痛作用,现代药物实验证实苦参有较好的治疗疼痛的效果,其镇痛部位在中枢。苦参煎汁外用,或者内服,都有一定的止痛效果。

苦参还是一味常用的治疗各种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白癜风等疾病的中药,苦参与硫磺制作成软膏外用,对皮肤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另外,苦参对生殖系统的各种炎症,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癌症患者都适合用苦参。苦参药性苦寒,伤脾胃,功效主要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杀虫、利尿,所以中医用苦参时,一般是对癌症属热证者使用,对于体质寒凉者,用苦参是适得其反的。

苦参还有降低血压的作用,有一些患者服用苦参后,血压会降低。苦参的临床副作用主要表现在服用后脾胃消化能力下降,便溏,个别患者会出现皮疹等不良反应。苦参中毒的患者一般会出现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胸闷、出冷汗、面色苍白、全身乏力、流涎、步态不稳、脉搏加快、呼吸急促等。严重者会出现四肢痉挛抽搐,言语不利,张口困难,呼吸不规律,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

患者在使用苦参时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使用,在大剂量使用苦参时,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用药原则,从小剂量开始使用,逐渐加量至大剂量,切不可操之过急,发生危险。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