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笔记1:刺激、反应和稳态

生理学概述

解剖学研究人体结构,生理学研究人体功能。

医学生所学的是人体生理学,通常简称为生理学,它是以人体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正常人体及其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部分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生命现象的基本活动规律,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功能活动的影响和人体所做的相应调节,并揭示各种生理功能在整体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生理学的任务是研究生命活动产生的原理、条件和过程以及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机体的影响,从而认识和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防病治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医学是关于疾病的科学,而生理学是关于生命的科学。

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1.细胞和分子水平;2.器官和系统水平;3.整体水平。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1.新陈代谢,2.兴奋性(适应性),3.生殖,4.衰老。其中以新陈代谢为最基本特征。

刺激与反应:

刺激:引起机体或细胞发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称为刺激,刺激的种类很多,按刺激的性质可分为物理性刺激(如声、光、电、温度、机械、射线等),生物性刺激(如细菌、病毒、抗体等)和社会、心理刺激(如社会角色变动、情绪波动等)。由于电刺激容易控制,且不易损伤组织,因此在生理学实验中最常使用。

反应:反应是指机体或细胞接受刺激后所出现的理化过程和生理功能的变化。反应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机体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称兴奋。另一种是机体受刺激后由活动状态转变为相对静止状态或活动由强变弱,称为抑制。兴奋与抑制互为前提,对立统一,并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刺激三要素:机体或组织产生反应的刺激一般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刺激三要素):1.刺激强度;2.刺激持续时间;3.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刺激只有达到一定的强度、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才能导致机体发生反应。

衡量兴奋性的指标:阈值

阈强度(阈值):恰好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threshold,刺激阈或阈值)。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刺激。

阈上刺激:强度高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

阈下刺激:强度低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

阈值与组织兴奋性呈反变关系

可兴奋细胞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对刺激的反应形式各异:神经组织兴奋时表现为神经冲动,肌肉组织兴奋时表现为肌纤维收缩,腺体兴奋时表现为腺细胞分泌

但它们受刺激后首先发生的共同反应都是产生动作电位。因此,在现代生理学中,兴奋已被看作动作电位的同义词或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而将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人体与环境

人体所生活的外界环境称为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外环境变化超过人体适应能力时将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

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液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正常成人的体液量约占体重的60%,其中2/3(约占体重的40%)分布在细胞内,称为细胞内液;其余1/3(约占体重的20%)分布在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脑脊液、房水、体腔液(胸膜腔液、滑膜液、心包液)等。细胞外液中,血浆约占1/4(约占体重的5%),组织液约占3/4(约占体重的15%)。

2.内环境:体内绝大多数细胞并不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而是浸溶于机体内部的细胞外液之中。生理学将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稳态:正常条件下,机体内环境的各项理化因素(如温度、pH值、渗透压、各种离子和营养成分等)保持相对的恒定状态。我们把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最早提出稳态概念的是坎农。稳态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但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稳态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一方面外环境变化的影响和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断破坏内环境的稳态,另一方面机体通过各种调节机制使其不断恢复平衡状态,这是一种动态平衡。内环境稳态遭到严重破坏,超过人体的调节能力时,就会导致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本节课程的实验

实验一:刺激与反应

实验目的:证明活的神经肌肉组织能接受各种有效刺激产生反应,掌握神经肌肉实验的电刺激方法和肌肉收缩的记录方法

原理:活的神经肌肉组织具有兴奋性,能接受刺激发生变化,刺激的性质有电的、机械的、温度的、化学的。刺激要引起组织反应,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度和作用时间。由于电刺激最易控制,对组织的损伤也较少,所以在生理实验中最为常用。

其余略

实验二:反射弧的分析

实验目的:分析反射弧的组成部分,加深理解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证明完整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

原理: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活动称反射,反射的实现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

其余略。

尊敬的读者,我正脱产在医学院校全日制学习,所有文章皆为我每日学习笔记或个人随笔,仅供读者参考。我除此博客与微信公众号外,无任何其他自媒体。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zhouzhiyuan360(或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周志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