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医学课程也能让人沉浸其中

在学校里听课,要想完全听懂、学透,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上的是专科而非本科,所以学校教学质量整体上来说算不上高,那么多的医学专业理论课要浓缩到2年时间里讲完,注定了课程会很紧,老师讲得飞快。人体的一个大的系统,我们老师一次课就可以讲完。听完课后,我不知道其他同学学得怎么样,我自己是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的。

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如果我们学习一种东西,只能一知半解,我们会感觉非常难受。为了彻底搞懂,就要自己寻找网课资源,多听听其他老师的公开视频课。我喜欢在B站上找课,从开学第一周开始就找了许多网课资源,比如山东大学马保华教授主讲的《组织与胚胎学》,中国医科大学霍琨教授主讲的《系统解剖学》,中南大学医学院罗自强教授主讲的《生理学》。

这些教授授课水平都很高,他们讲的课深入浅出,确实让人能学到很多知识,也能启发我们的思考。在以前,我们如果没有考到他们所在的学校,是不可能听到这么好的课程的。但在网络时代,他们的教学视频都成了免费的公开课,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从中受益匪浅。所以在现在这样的时代,如果一个人对一门学问非常感兴趣,基本可以靠听网上的课程学好。

当然,像医学这样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院校教育中有许多资源在网上是找不到的。比如我们的实验课和实训课资源就很独特,医学实验课要用到的大体老师(尸体)如果不是在医学院的实验室去观察,而是自己去找标本来观察,就很有可能触犯了刑事法律。而且很少有人有那么大的胆子,一个人独自去解剖尸体。我们学校每间实验室里都有几具大体老师和一些人体器官的标本,如果没有其他同学陪着,我一个人是不敢呆在实验室里的。

刚开学的时候,我对课表中有一堆的非专业课感到头大。众所周知,我国的高校教育中有很多必修课是大家都很不喜欢,又与专业几乎毫无关系的课程,这些课程被学生们习惯性地称为水课。上了一段时间课后,我对这样的安排很满意。因为这些课可以让我们喘息一下,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水课的课时,好好地补习一下专业课。如果所有的课时都是安排给专业课,那还真吃不消。

可能我们的专业课老师的知识也很有限,我在上实验课时,经常提问,实习老师也很热情的回答了。最初上的几次实验课,老师的解答还算靠谱。后来的实验课上,实习老师的回答就有些不靠谱了。实验课后,我查阅资料,经常发现老师的回答完全错误。

但这是情有可原的,医学太复杂了,每个分支都够人研究一辈子。任何人学医,都只是学到了非常有限的一些专业知识。如果我去当老师,遇到一个像我这样很有好奇心,又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的学生,我大概率也回答不上他提出的许多问题。

一个老师在授课时能够让一个学生产生许多思想上的火花,那已经很了不起了。所以我还是很喜欢和感激我们学校的实验老师的,如果不是他对着标本给我们讲了那么多,我产生不了那么多的问题,也就无法进一步地去学习和了解更多知识。我不知道他给我上课的时候,是感到有趣还是有压力,但愿他是感到有趣。毕竟,如果所面对的所有学生都很沉默,老师在课堂上也是很难体会到教学的快乐的,换了是我,我会感到寂寞的。

实验课可以启发我更多的思考,当老师指着食管和气管告诉我们,食管和气管共用一道壁时,我习惯性地反应就是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这两个器官的毗邻关系既然如此密切,那么食管和气管的疾病是否会互相影响到另一个器官呢?当老师让我们吞咽去体会食管的运作机制的时候,我也会马上产生这样的疑问:食管中下段的肌肉似乎不受大脑控制,不是骨骼肌(随意肌),那食物在食管中下段又是如何被推进胃的呢?

这种知识我们教材上是没有答案的,如果老师能给我们解惑,那当然更好了。如果老师不能现场解惑,按照我的性格,我大概率就会查阅各种资料,把它们研究透。这样的想法也只能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才能迸发出来,靠独自思考不容易产生这些想法,毕竟我们都不是牛顿那样的天才。这样的问题我在实验室会问老师,有时候老师能给我解惑,有的时候不能。不能的时候,我就会继续去查这方面的教学视频,这么学着,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情的。

进入到这样的学习状态之后,外界对我们的影响就微乎其微了。我在学校外有许多各行各业的朋友,很多人可能因为现在的经济形势而焦虑不安,偶尔他们会给我发一些这方面的信息或文章的链接,我都觉得这些貌似与我已经毫无关系了。

我这个年龄在学校里上学,与同校学生的差异都写在脸上,很多人对我有些好奇。连食堂打饭的校工,都忍不住问我的身份。我在图书馆学习的时候,现在也经常被其他班的同学搭讪,他们已经耳闻了学校里有个大叔级的新生,一有机会,就会好奇地询问我的情况。

刚开始的时候,这些也让我感到不适,但现在我都无所谓了。多数时候只会礼节性地回应一下后,就继续埋头做我的事情了。当一个人进入到一个浩瀚无垠的精神世界并且很享受这个世界里的一切时,外界于他而言,几乎是不存在的了。

尊敬的读者,我正脱产在医学院校全日制学习,所有文章皆为我每日学习笔记或个人随笔,仅供读者参考。我除此博客与微信公众号外,无任何其他自媒体。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zhouzhiyuan360(或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周志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