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余听鸿治疗的一例肝腹水医案赏析

清代医生余听鸿在其著作《余听鸿医案》“虚胀”部记录了一则医案:

常熟西弄少府魏葆钦先生之媳,因丧夫抑郁,腹大如鼓,腰平背满脐突,四肢瘦削,卧则不易转侧,余于壬午秋抵琴川,季君梅太史介绍余至魏府诊之。面色青而脉弦涩。

余曰:弦属木强,涩为气滞,面色青黯,肢瘦腹大,此乃木乘土位,中阳不运,故腹胀硬而肢不胀也,中虚单腹胀证。虽诸医束手,证尚可挽。以枳、朴、槟榔等味,治木强脾弱中虚之证,如诛罚无罪,岂不愤事?恐正气难支,急宜理气疏肝,温中扶土抑木,进以香砂六君汤,加干姜、附子、刺蒺藜、桂枝、白芍、红枣、檀香等。

服五六剂,仍然。然终以此方为主加减出入,加杜仲、益智仁、陈皮等。服四五十剂,腹胀渐松,肢肉渐复,服药百余剂而愈。再服禹余粮丸十余两,金匮肾气丸三四十两,腹中坚硬俱消,其病乃痊。

我们看这则医案中叙述的患者的症状,撇开其精神状态不论,则患者“腹大如鼓,腰平背满脐突,四肢瘦削,卧则不易转侧”等症状,像极了现代医学中所描述的肝腹水。肝腹水多为肝硬化和癌症等重症引起,余听鸿所处的清代,没有精密的现代医学仪器,无法检测出患者真实的病因。但他如实地记录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我们今天可以从其记录的临床症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大致的判断。

此类疾病在古代被称为“鼓胀”,多数医生会用枳实、厚朴、槟榔之类的破气消积之类的药物治疗。但余听鸿认为,患者“脾弱中虚”,治疗应该秉承“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原则,以健脾为主。故其选香砂六君汤(成分为人参或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木香、砂仁、陈皮、半夏、生姜、大枣)为主方,加温阳的附子、干姜,调解营卫的桂枝、白芍,下气行血的刺蒺藜,重在扶正固本,适度攻伐。这种治疗方法较为稳妥,看起来见效很慢,但却安全。

患者服药四五十剂后,腹胀才渐渐减轻,服药一百余剂后,腹胀才完全消退。完全消退后,余听鸿仍然不敢掉以轻心,又以禹余粮丸和金匮肾气丸这两种补中有消,以补为主的丸药善后,患者最终得以完全痊愈。这一案例中,患者对医生的信任也是医生最终能够治疗成功的关键之处。从余听鸿的记录来看,治疗进展缓慢,开始用药几乎无效,现代患者可能大多不具有这样的耐心,继续治疗,但因为是熟人介绍,所以这个患者对余大夫还是很相信,坚持用药四五十剂,病情才缓解。

这则医案可圈可点,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疾病发展到腹水阶段,大多属晚期,无论是现代医学还是传统医学,对这类疾病都胜算很少。到了这种状态,医生和患者也都容易急于求成。尤其在现代医学仪器发达的情况下,患者很容易了解到自己真实的病情,心理压力大,急迫地想治好,最后往往事与愿违。

我们应从这则医案中学习的,不只有具体的治疗思路,还应有这种治病时的心态和气度。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微信:zhouzhiyuan1979,微信公众号:zhouzhiyuan36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