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的保持心理平衡

一个心地干净、思路清晰、没有多余情绪和妄念的人,是会带给人安全感的。因为他不伤人,也不自伤。不制造麻烦,也不麻烦别人。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持戒。

——林语堂

如果你想开心,带上你的朋友一起去吃午餐;如果你想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那么带上你的敌人。

——(美)Daniel Schader等《心理学》

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佛说四十二章经》

世卫组织将心理平衡列为人类健康的四大基石之一,足见心理平衡是多么的重要。所谓的心理平衡,是指我们的情绪稳定,内心不会有太大的波澜,用中国人的俗话形容就是心安。

《菜根谭》中有句话说“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一个人活得心安,不烦恼,不抑郁,不焦虑,内心大多数时候都是平静的,即使偶尔因为遭遇一些人生不幸,短暂地处于悲伤和痛苦的状态,但自己能够较好的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很快恢复平静,那他这一生是很幸福的。

如何才能成为这样的人呢?我个人认为,我们要从两方面着手,才能将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孩子们培养成这样的人。一是要形成正确的认知,二是要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在认知上,有几点非常关键: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根深蒂固的平等观,这种平等观需要从小养成。当我们从幼儿期便从我们的父母那里习得了平等观,平视一切人,不高看有权富贵者,也不轻视无权贫困者,我们这一辈子便能活得不卑不亢,这是最好的一个结果。

倘若我们的父母是趋炎附势之徒,我们从小习得的也是趋炎附势的技巧,那这一生将会很悲哀。我们不但会在与其他人打交道的时候冲突频频,在看待自己的价值的时候,也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遇强则自卑,遇弱则自负,对同一个人也容易有时喜欢,有时憎恨,自己内心很难安宁。

对此我有切身的体会,我的母亲就是一个不卑不亢的人。她一辈子都不会有任何趋炎附势之举,她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我在老家读书的时候,放假回家,偶尔和我母亲坐在一起,听她和左邻右舍闲聊,总能听到她开导邻居时说人家有钱有权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没必要高看人家。我也常听她说,嘴巴长在别人身上,人家如何评论,我们不必在意,我们管不了别人的嘴,但是我们能管住我们自己。

母亲这种对一切都很淡然的态度,对我影响很大。我的左邻右舍都说我母亲是个开心果,和她在一起无论是聊天还是打扑克,都能听到她爽朗的、毫无心机的大笑声,她的乐观很能感染其他人。而我母亲又很慈悲,总是喜欢帮助有困难的人。所以我母亲去世的时候,很多人自发地来悼念她。

曾经有个读者问我,究竟要读什么书,才能让自己有个好的心态?我对他说,心态和读书没有任何关系。我母亲是个文盲,大字不识一个,但是她一辈子的心态都很好。因为对众生一视同仁,所以她一辈子心理都很平衡。我们家日子过得很苦的时候,她很快乐;条件改善了,她也很快乐。我总觉得我父亲娶了我母亲这样的女人,我和我哥哥有这样的亲生母亲,都是很有福气的事情。

我想我是在母胎之中就已经继承和习得了母亲的这种平等观,我相信我在襁褓之中,母亲抱着我在家门口一边晒太阳,一边和人闲聊的时候,就已经无数次地重复了这种人生观,所以我的平等观是根深蒂固的。这一生没有任何人能使我弯腰折眉,我也不会在他人面前盛气凌人。我曾过过贫困的日子,也曾过过富贵的日子。在这两种状态之中,我的感受是差不多的。

只有根深蒂固的平等意识才能带来持续不断的稳定情绪和毕生不改的淡然和平和,一个秉承平等观的人,不会像这个社会上的许多人一样,辛辛苦苦地去追逐如何改善自己的生活。既然众生无差别,那么我的身份是贩夫走卒还是社会名流,就也没什么差别了。生活能温饱就足够了,其他的多求无益。

我总很怀念小时候,我和我小学六年级班主任的儿子,一个比我小好几岁的小男孩一起在油菜地里研究蜜蜂的生活习性的日子,我们是那么专注,而且是那么的有好奇心。如今我自己干的工作,从性质上来说,和当年在油菜地里研究蜜蜂的生活习性是差不多的。如果我不具备这种平等意识,我很容易在社会上随波逐流,追求出人头地,而非沉浸在自己的兴趣之中。

其次,人要有公正的信念。所谓公正的信念,就是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要以一种公正的态度。这样我们在社会上生存时,与人发生纠纷或冲突,我们便能更容易平衡自己的内心。一个公正的人不占人家便宜,也能维护自己的权益。

很多人在自己得了点便宜的时候就很开心,在自己的利益遭受损失时就很懊恼。但是利益的得失,有时候并非全由外界造成的,我们自己可能也对利益的得失形成了某种影响。如果我们能公正的看待问题,我们便会发现在自己遭遇挫折时,反省到自己的错误,同时也找到外界的不足,我们可以秉公处理我们的遭遇,内心不容易掀起波澜。

我父亲中年时期在我们村起了法官一样的作用,我从小就看到许多人到我们家来扯皮和评理。我父亲总是能心平气和地把纠纷处理得令双方当事人心服口服,大家相信他是公正的。我小时候在家里,常常听我父亲念叨的口头禅是“前半夜为自己想想,后半夜想想别人”,他也是这么教导我们做人的。

因为这个原因,我现在很难仇恨任何人。人世间大多数冲突都是双方共同造成的,很少有单方面造成的事故。我们中国有句俗话说得好,一个巴掌拍不响。我们在与人交往,或与人发生纠纷时,如果彼此都能够站在敌对一方的立场上想一想,我们便能形成一种不偏不倚的认识,这种认识可以消解绝大多数的仇恨。

《菜根谭》上有另一句话:“邀千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怨”,怨恨是一种特别令人内耗,也特别容易诱发进一步的报复行为的情绪。而且怨恨之持久性,可能是诸多不良情绪之最,我常常见到某些人会恨他们的仇人一辈子,真是在折磨他人的同时,也在活活地折磨自己。

如果我们处事公正,大多数与我们相关的怨恨就都会消散。人活在世上,不结怨是非常明智的一种做法。如果一个人不断地与各种人结怨,他就很难有幸福和宁静可言。非但如此,在经济利益上他们也会受损。因为这样的人合作性很差,很难有长久的合作伙伴。人世之事业,要想做好,大多数是需要长期坚持,且要与人合作的。

一个公正的人,也是一个更容易让步的人。如果我们遇到了某个极其令人头痛的人,我们知道自己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激惹了人家,我们认识到了自己也有做错的地方,就更愿意吃些亏,以求宁静。吃些小亏,可以省许多麻烦。我们向对方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后,再大度一点,退一步,多半能够海阔天空。如果退一步不行,就继续退几步,总能退到安全地带。此后就吃一堑长一智,与这种蛮不讲理的人保持合适的边界就好了。

第三是要养成以善度人的习惯,不要以恶度人。以善度人会激发出他人心中的善,也会令我们自己愉悦;以恶度人会激发他人心中的恶,也会令我们不快。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是善恶夹杂的,世上没有绝对的善人,也没有绝对的恶人。但当我们以善度人的时候,他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会向我们展示善意的一面;当我们以恶度人的时候,他人在绝大多数时候也会向我们展示恶意的一面。

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这就和物理学上的力一样,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变量。当我们友善待人并且信任他人时,他们更容易友善待我们并信任我们;反之,当我们心怀恶意,质疑他人的时候,他人也会对我们心怀恶意并质疑我们。

即便我们在与他人交互的过程中受到了一些损失,我们也只去感谢人家好的一面,不去计较人家恶的一面。恶是站在自我的立场上去判断的,如果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看,就未必真的是恶了。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能够感召到许多友善的人。一个以恶度人的人,最后很容易孤身一人。

我长这么大,在99.9%以上的时间里是信任他人的友善性的,因此很多人觉得我很容易受骗上当,但四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告诉我,我几乎没有受骗过,与我打过交道的人大多不忍心来骗我。

有时他人确实未必友善地对待我,我还是愿意看到他们友善的一面。这不是阿Q精神,而是我深知人性的复杂,知道再恶劣的人,也有友善的瞬间。我会记住他们的好,忘记他们的不好,这不但于他人而言是件好事,于我们自己也是件好事。这样我们就不会把太多负面的记忆堆积在我们的海马体里,我们的杏仁核也不会过度活跃,我们便能离抑郁情绪远一些。

悲观的人永远在追求正确,乐观的人不会较真,所以乐观的人总是无视悲观者看到的令人沮丧的负面的东西——是无视而不是看不见,他们也能看见,只是能够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看见了不放在心上,也不说出来。抑郁症患者最大的悲哀就是无法摆脱反刍性思维和灾难性思维,总是把每件事情和每个人反反复复琢磨个遍,最后总要把他人的好意理解成别有用心才肯罢休,结果自己抑郁了。

第四是要认识到这个世界是广袤无垠的,有无限的可能性,这种认知能够提高人的灵活性,避免思维固化。我们总能看到一些人非常偏执地抱着某种观点不放,有很深的门户之见,经常与人争论不休,很难改变自己的执念,这些人从小就容易钻进思维的死胡同。

人只有认识到这个世界是广袤无垠的,有无限的可能性,才会去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人的大脑只有在广泛探索的过程中才能发育得越来越完善。思维开放的人会不断地成长,思维闭塞的人则只会原地踏步,很难前行。

佛教说人的心中有“五毒”(贪嗔痴慢疑):贪婪、嗔恨、痴迷(执着)、傲慢、多疑,如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以上的四点基本认知,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不断被强化了,我们便很容易摆脱人类普遍存在的这五种不良情绪。

但我们其实还有很多时刻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反应,这时候就要学会调节情绪的技巧,调节情绪最重要的技巧就是自我肯定和自我安慰。

我儿子九岁的那一年,有一次我看到他在房间里气呼呼的,但是又在纸上不断地写忍耐和原谅这两个词。我当时问他,我说儿子你在干吗?他说在克制自己的怒气。我说你怎么生气了?谁惹你生气的?你又是如何克制自己的怒气的?他说爸爸妈妈惹他生气了,他在说服自己,爸爸妈妈很爱他,现在曲解他,也许是无心之过,所以他在劝说自己宽恕父母。

我听完后赶紧问了具体的触发事件,然后耐心地听他解释,解释完后,我向他道歉了。并且问他需要一个什么样的道歉礼物,爸爸可以送一个给他以表示道歉的诚意,然后他就转怒为喜。人天生的有自我安慰的能力,但父母给予过正确的爱和引导,能够更好地提升孩子的自我安慰的能力。

我家孩子上高一不久,就和同班的一个同学发生冲突,两人还打了一架,但是到了高三毕业,他们竟然成了莫逆之交。这两个孩子我都很欣赏,因为他们以比成人强很多的自我调节能力,化解了他们之间的恩怨。这说明那个孩子的父母也很会教育子女,而且他们本身可能也宽宏大量。

只要没有被持续不断地打压,绝大多数人天生就有这种自我肯定和自我安慰的本能,最可怕的家长是那种对孩子持续不断的打压的家长。他们不断的贬低、辱骂自己的子女,打压他们,损害他们的自尊,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人成年后就很容易自卑和焦虑。

人的自信首先来自于父母对孩子的肯定,心理学研究发现5000次肯定和赞美才能让一个孩子建立起自信,1次打压就能抵消4次肯定与赞美。如果父母持续不断地打压和贬低自己的子女,那他们的子女的自信和自我安慰的能力从小就会被破坏。

这会让他们毕生都觉得自己不可爱,不配得到他们想要的生活和情感,一旦得到了总会忧心忡忡地担心自己迟早要失去一切,这是一种情感剥夺。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待人接物时,也会经常用情感剥夺的方式,靠语言或肢体暴力或冷暴力让人屈服,他们的人际关系就会很差。

相反,如果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通过肯定和安慰受伤的孩子来教会他们自我肯定和自我安慰,那这样的孩子长大后,遭受挫折时就能够很快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从情绪低谷中快速走出来。

调节情绪的另一个有效的方法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让我们自己从过度集中的悲伤和痛苦中暂时分神。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与朋友一起共度艰难时光,让朋友帮助我们分散注意力是一种办法;自己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美好风光,是一种方法;借助音乐或其他的任何能够吸引我们的注意力的事物也是一种方法。

不过人在极度痛苦时,可能很难转移注意力。当此之时,可以听任自己的情绪流淌,接纳不良情绪的存在。一般来说,只需要一两周时间,我们最激烈的情绪都会自然缓解一些,这是我们基因自带的自我调节功能决定的。有所缓解后我们要多去接触外面的世界,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这种分散注意力的做法能够帮我们更快速地走出痛苦的深渊。

做到以上这些,基本上在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情绪都能够保持稳定,我们的心理很容易平衡。心理常处于平衡状态的人,性格更温和,不容易与人发生争吵。

我结婚快二十年,一家三口吵架的次数少于二十次,平均一年不到一次,有限的一些吵架基本上都是由大家族成员诱发的,我们小家庭平时沟通都是友善和幽默为主。但我知道很多家庭几乎是每天都在吵架,大吵大闹则是隔三差五就会发生的事情,有些甚至会大打出手,这很影响家庭成员的幸福感。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