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摸索新的防疫模式

早上起来,看到我儿子班主任在班级群里发通知,海淀区除几个出现病例的街道和镇这两天仍然需要继续做核酸检测,其他地方已经不强求每日一检了。除了封控区和管控区仍然在执行隔离政策,其余小区的生活也基本如常了。北京市要求市民从5月5日开始乘坐公交和地铁或到公共场合,须出示七日内的核酸检测阴性结果,北京健康宝也已经可以在同一页面显示居民的健康码、核酸检测结果和疫苗接种状况了。

孩妈笑着对我说,这些貌似都是我之前在《全民核酸检测常态化或许既可实现动态清零,又能恢复正常生活》一文中所提的建议。我知道自己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北京市现在的防疫政策确实很像我在该文中所提的建议,但是这应该只是一种巧合。

北京这次的疫情要控制住,可能需要20轮以上的全民核酸检测,这些核酸检测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会随着疫情的发展逐渐分区域实施,目前重点区域还是在频繁地进行核酸检测。这与上海之前的精准防控是不一样的,因为北京市从5月5日起,对社会面上活动的所有人执行核酸检测常态化政策。

按照病毒学家的观点,预防病毒传播需要对前哨人员进行监测。北京在本轮疫情发生前执行的正是这种防疫策略,北京之前一直在各类重点人群中开展定期核酸检测,菜市场工作人员和冷链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每日核酸检测一次。这种传统的监测前哨人员的防疫政策在奥密克戎时代被证明是不够的,监测的范围太窄。而且菜市场和商超等地方的防疫措施也比社区更严格,所以这种传统的前哨反而比社区更安全。如果我们继续执行这种前哨监测策略,破防就在所难免,这正是上海和北京今年出现疫情的根本原因。未来我国防疫必须把监测范围拓展到整个社会面,把所有在社会上活动的人员都当前哨。

常态化核酸检测也应该考虑经济成本,并尽量减少对国民正常生活的干扰。武汉前段时间是每48小时核酸检测一次,这种策略的确有效地控制住了疫情,但是有些过于频繁。深圳近期执行的是每72小时核酸检测一次,深圳的疫情控制得也很好。武汉现在也开始调整策略,将两天一测改为三天一测。

我在之前的文章提到过,我们还可以尝试每周核酸检测一次,看看是不是同样能够控制住疫情。如果能够控制,就应该采取对民众干扰更少的每周核酸检测一次。对发生疫情的重点区域可以更频繁检测,对一些人员流动性不高的地区可以尝试十天核酸检测一次。我国地大物博,完全可以在各地进行试验。试验出代价最小,防疫效果也比较理想的策略后,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如果北京本次尝试成功,那么北京的疫情有望在5-6月份控制住,本轮感染人数有望控制在1000-3000人左右。今后可能还会有零星的病例出现,但是像现在这样规模的疫情再出现的可能性不大——当然,如果病毒变异到核酸检测失灵的那一天,我们不想与病毒共存都难了。

如果这种全民核酸检测常态化策略在现实世界中可以有效实现动态清零的防疫目标,那么我们的社会有望在今年暑期重新开放。多年不能自由旅行和探亲的情形将会改变,第三和第四季度的经济发展也能保住,这是最理想的结果。这种策略的关键在于密切关注病毒的变异和发展,研发灵敏度更高的核酸检测试剂。

全国范围内完全没有病例的目标已经不可能实现了,但是我们或许可以把疫情规模控制在非常小的程度。我个人认为国家对防疫目标的措辞还可以进一步改进,动态清零是不是最好的表述,这个值得研究和讨论。动态清零这四个字造成了什么样的社会心理应该研究一下。受今年的疫情和部分地区封城政策的冲击,许多人现在一听动态清零四个字都害怕。社会上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现在不害怕病毒,反而更害怕被封控在家。

我们应该尽快形成新的稳定的防疫政策,给社会大众营造一个稳定的心理预期。各地之所以动不动就抢购基本生活物资,居民不敢消费,归根结底是我们大家现在缺乏安全感,有不好的心理预期。各地政府官员也缺乏安全感,所以出现零星病例他们就动辄封城和过度防疫。官员们的心理可以理解,不这样做他们怕自己的饭碗丢了,公务员一旦失业,在社会上也不好找工作。所以后续的防疫政策应该充分考虑大家的心理顾虑,如果能够让大家对可能发生的事情有稳定的心理预期,让社会大众知道自己的生活不至于受到像上海市民们所经历的那样的影响,则疫情和防疫政策对经济和民生的影响会小很多。

防疫和治疗癌症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越早发现越好,越早发现,治疗和治理的代价越小,预后越好,影响也越小。我衷心希望我国能够走出一条科学防疫之路,既能把传染病的危害控制住,又能不影响经济和民生。

我在《大历史观下的长瘟疫时代》一文中提到我个人的一些浅见,我在该文中提到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人类会不断地受瘟疫的影响,在新时代摸索最能保护众生福祉的防疫策略是我们人类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我们现在摸索新的防疫模式,不管最后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善莫大焉之举。因为摸索科学的防疫策略,总比躺平下来束手待毙好。

我之前对北京的防疫政策很失望,但现在对北京敢于尝试新的防疫模式很赞赏。我也曾提前预测过北京市5-7月份将会有较大的防疫压力(见拙文《把菜园从西山脚下搬回家里阳台上了》)。我不是印度神童,我预测疫情靠的不是迷信手段,而是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

我生活在北京市,耳闻目睹的种种现象让我知道北京市此前的防疫漏洞多得很,所以从常识就能推断出北京市会发生这波疫情。不讲科学,只靠口号去防疫肯定是不对的。希望我国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摸索出科学的防疫之路,减小对民生和经济的伤害,因为很多人是真的再也撑不住多久了。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