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完美主义,内心会更安宁

圆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种几何图形,沿着一点(圆心),以一条线段为半径画出一个图形,这就是圆。我们用圆来象征着世间最美满的状态,我们希望一切圆满。古往今来的数学家们也在为圆着迷,他们一直希望用数来计算出圆的周长和面积,但这是非常难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似乎永远都无法求出圆真实的周长和面积。

我们现在通用的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是阿基米德发明的,阿基米德是一个经常走路失神的蓬头垢面的数学家——那些热爱思考并经常沉浸其中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大多是这种不修边幅的形象。他为了解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问题,竭尽全力。直接计算圆的面积的方法没有,但是阿基米德发现可以计算出圆的最近似的正多边形的周长和面积。

阿基米德发现如果在圆周上定位六个距离相等的点,再将这六个点连接成一个六边形,那么这个六边形就刚好是一个边长与圆的半径相等的正六边形,这个正六边形的边长和面积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它的周长等于圆的直径的3倍,也就是C=3d(d为圆的直径)或6r(r为圆的半径),这个周长就与圆的周长有些接近。

如果用同样的方法将圆周分成12段完全相等的弧,将这12个点连接成正十二边形,计算的结果就更精确。以此类推,可以把圆无限地分成越来越接近圆的正多边形。最后求出这样的正多边形的周长和面积就非常接近圆的周长和面积了。

阿基米德的这种思想就是微积分中的微分法,阿基米德最后得出了著名的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和圆周率,也就是我们现在一直在用的C(圆的周长)=πd,其中的π为圆周率,d为圆的直径。这个公式也可以表示为C=2πr,r为圆的半径。

阿基米德用他的这种切分法和勾股定理,借助圆内接96边形和圆外接96边形,计算出圆周率π是一个介于3+10/71和3+10/70之间的数字,也就是说3+10/71<π<3+10/70。我们今天所取的π只是一个近似值,就是3+10/70,亦即22/7,通常我们把它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数,按照π=3.1415来计算。π是一个无理数,我们用现代的计算器来计算π,已经可以计算出小数点后20亿位数了,但这还不是它最后的结果。

实际上我们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中的圆周率π本身只是一个近似值,而非圆周率本身,而这个近似值又是无穷的,我们在数轴上都无法给圆周率找到一个准确的点。以人的智慧,或许我们永远也无法求出圆的周长与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准确关系了。

数学是不完美的,数学中的微积分是为解决无穷问题而诞生的。而现代科学是建基于微积分的基础之上的,无穷给了我们巨大的想象空间。正如阿基米德所言,直觉和想象力在数学研究中是不可或缺的,阿基米德希望,在现在和未来的几个世代中,某些人会利用这种(直觉和想象力结合的)方法,找到我们尚未掌握的其他定理。

如果你热爱数学,喜欢微积分,你会发现微积分的影子无处不在。庄子说“至大无外,至小无内”,这就是微积分的思想,因为微积分是专门研究无穷问题的。当人们以为原子是物质最小微粒的时候,科学往前进一步发现了量子,那么量子是不是物质的最小微粒呢?不好说,可能像庄子说的那样“至小无内”,以后也许还会发现比我们现在发现的最小的粒子更小的微粒存在。

我们以为科学是准确无误的,圆周率给我们泼了一瓢冷水,科学也只是一个近似准确的大概数字。真正准确的数字可能是一个永远都无法计算出来的未知数。世间没有一样事物堪称真正的圆满,如果我们要追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追溯到无穷尽的深渊之中。

佛教哲学提出了一个缘起性空的概念,“缘起”和“性空”是并存的,佛教认为万物的本质是“性空”,但是因为宇宙中的一切都互相交织,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因缘,这些因缘就让本性为空的万物,有了各种各样的“性质”。然而这些“性质”并非万物本来的自性,万物的自性是空性,是不存在的。佛教的这一哲学理念研究的也正是无穷现象,为什么古往今来那么多高智商人士喜欢研究佛教哲学,因为佛教对无穷现象的研究是非常深入的,它实际上也是微积分思想的另一种体现。

我们想要的圆满是无法计算出来的,甚至可以说是空无一物的。人世间那么多的完美主义者所追求的完美状态其实就是一个无法计算出精确值的圆,是一个永无休止的无穷,是不存在的虚幻的目标。所以完美主义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病态,完美主义者是一群毕生都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的精神障碍患者。与其说对完美的追求是一种高尚的行为,不如说是一种无知和病态的行为。

我们得破斥了完美主义,内心才能真正的安宁下来。我们只有放弃了对完美主义的追求,才能更加接近真实的人生;我们也只有放弃了对别人的近乎完美的苛求,我们才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在亲子关系中,如果秉承完美主义,我们的孩子将有可能罹患可怕的焦虑症和抑郁症,并有可能在生命的某一天自杀身亡;我们对医疗的效果如果抱有错误的完美主义幻想,我们也只能不断的体验失落;我们若追求一份完美的爱情,我们终将发现这世界上找不到我们想要的爱人,我们会不断的错过那些真正温暖的爱人。

费曼说微积分是上帝的语言,上帝的语言最大的两个特点是无穷无尽和不完美。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是非常智慧的一个人,他看到了生命的有限和知识的无限,认识到了有穷和无穷,所以他放弃了对无穷的追逐,他因此而变得知足常乐。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我们人类基因组中的那些基因,有的已经在自然界中演化了几十亿年,有的也许是刚刚才进化而来的,未来还会因为环境事件进化出新的基因来,这也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以人类有穷的智慧和人类这个物种有限的生存史,我们无法去了解生命的全部奥秘。万物在生生不息中不断地循环和进化,终极的答案是不存在的,是虚空。

无论是数学还是哲学,抑或是生物学/医学还是宗教,最终都殊途同归的指向无穷无尽。我们眼中的不完美的现实即是最真实的存在。日本医生兼作家日野原重明说,我们人一生都是在和脑海中那个完美的自我斗争。不但别人达不到那种完美的标准,我们自己也达不到那种完美的标准。人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对自己、对爱人、对家人、对朋友、对他人、对社会都不求全责备,才能真正地放下心中的巨担,过上轻松愉悦的生活。

后记:今年春节,我花费了很多时间专门就抑郁与焦虑情绪阅读了一些书籍和写作了一些文章。这是因为我在工作中接触到的癌症患者和患者家属,大多存在焦虑和抑郁的问题。有些人是在遭遇癌症之前就已经存在焦虑和抑郁问题,焦虑和抑郁情绪可能还是他们罹患癌症的诱因之一;也有一些人是遭遇癌症过后,生活发生了巨变,逐渐被焦虑和抑郁情绪吞噬。

我一直想就这个问题展开一些研究,以期更好地帮助患者和患者家属。在发达国家,癌症患者和患者家属通常都有心理医生帮助。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有限,了解癌症患者和患者家属群体状况的心理医生也比较稀缺,癌症患者和患者家属的心理问题实际上很难得到缓解。

肿瘤科的临床医生们都很忙,而且术业有专攻,大多数肿瘤科医生并不懂精神卫生知识,甚至他们自己也因为接触到的不幸事件和负面情绪太多而陷入焦虑和抑郁之中。我熟悉的肿瘤科医生中有两人自杀,一人成功,一人未遂。还有几个要好的同仁已经离开了这个岗位,或去其他压力较小的科室,或彻底离开医疗行业。我自己也曾三度因为压力过大而斑秃,所幸的是自己都把它治好了,如今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过去强了许多。把人家的生死扛在自己肩膀上的人,从来都不可能真正的如闲云野鹤般轻松自在。我们只能在工作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和心理素质,以更好的履行与苦难共存的职责。

我一直有整理一些关于焦虑与抑郁情绪方面的文献资料,撰写系列文章的想法,只是总是很难抽出大块时间来完成这个计划。如今也算马马虎虎地完成了它,实现了心头的一大愿望。虽然系列文章写成以后,自己总觉得挂一漏万,对自己所写的文章不大满意。但正如本文标题所提倡的精神一样,我也应放弃对完美的追求,至此也该在这个问题上告一段落了。

这段时间的写作也促进了我自己的反思,我的父亲其实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存在道德洁癖。我在青春期后期出现的精神压力过大的情况,既与自己当时的学习压力和早恋压力有关,也与我父亲的性格有关。而我自己也多多少少继承了我父亲的这一性格特征,对自己的要求极高,有过人的自律精神,但我这种人的弊端就是可能会让身边的亲人感受到压力。我因此而向妻儿道歉,所幸的是他们觉得我还算温和,对他们并没有造成大的伤害。至于生活中的磕磕碰碰,则所有人都在所难免,他们并未对我有太大的意见,这让我稍感安慰。

李宗吾先生写《厚黑学》时曾说,他不是在骂别人,而是在骂自己。我写文章,大多数时候也不是在批判别人,而是在批判自己。我所批判的问题很多都在我自己身上存在,我总是在反刍自己成长经历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思考。批判别人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别人的情况不了解,可能纯属冤枉人家;二是批判别人总容易让人不爽,易引发纠纷,所以不如批判自己安全。在自我批评的时候,如果其他人发现自己或多或少地存在我的一些毛病,他们愿意以我为鉴,也反思一下自己,我就心满意足了。

所有事情都有两面性,如完美主义,它既是人类精神障碍的源泉之一,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一。它是我们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应激机制。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任何一种在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基因都是生物在生态圈中生存的过程中,演化出来的最优解决方案。

所以我们对各种现象应该持二分法去看待,既批判它不足的一面,也承认它有益的一面。即如我自己,倘若没有完美主义倾向,亦不会读那么多书,写作能力也提升不到现在这种程度。但过于追求完美,则又会导致许多人陷入精神障碍中,甚至会精神致残,最终意志瘫痪,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我国古人在协调“过与不及”的问题方面有惊人的成就,我们的祖先发明了“中庸之道”——“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优质文化遗产之一。所以我希望读者朋友们在阅读我的文章的过程中,能够秉承中庸之道,把握好尺度。现实世界不像理想世界那么纯粹,还是有许多需要“模糊处理”的地方,不必太认真。既要有否定的精神,也要有否定之否定的精神,这也算是我对破除完美主义最后的注解吧。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