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汤出自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该方组成为:茵陈蒿6两(汉代一两换算成现在15g),栀子14枚,大黄2两(去皮)。煎服法为:将以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现可用水1200ml),先煮茵陈蒿减六升(现可煎至600ml),再加入栀子和大黄,煮取三升(现可煎至300ml)。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伤寒论》是这样论述本方的适应症的: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也,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依据这段文字记述的症状,这种病为现在的黄疸,此病主要由体内处理废物的系统出了问题,血液中的代谢物胆红素超标,导致皮肤、巩膜、黏膜、体液变黄,俗称黄病。
此病的病因复杂,不可一概而论,不同病因的预后不同。关于黄疸,笔者之前曾经撰写过文章详细介绍过,在此不再赘述。简要地说,黄疸分成四大类:1.溶血性黄疸;2.肝细胞性黄疸;3.胆汁淤积性黄疸;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5.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一种特殊的类型,应到儿科就诊,不可擅自用药。溶血性黄疸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急性期需要住院治疗,不可擅自处理。
我们最常见的黄疸多是由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胆囊结石、肝硬化、肝癌、肝脏转移瘤等疾病引起的,茵陈蒿汤一般是用于这类疾病的对症支持治疗。茵陈蒿汤可以缓解这类疾病的临床症状,甚至完全解决其黄疸问题,但实质性的肿瘤和结石等是茵陈蒿汤解决不了的,患者在用茵陈蒿汤的同时,还应做相应的根治性治疗。
市面上有根据茵陈蒿汤的配方制成的中成药,商品名为茵栀黄颗粒,名字是根据其三种成分茵陈、栀子、大黄来命名的。茵栀黄颗粒可以免除掉煎药的麻烦,不方便煎药者可直接购买中成药使用,急性期可以用量加倍。
茵陈蒿汤这个方子非常经典,而且其对症支持治疗的效果也很好,有效的患者常可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在历史上,这个方子产生了许多的衍生方。这些衍生方各有其适应症,学习这些衍生方,可以提高我们临床用药的疗效。兹将其主要衍生方介绍如下:
茵陈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
茵陈、黄连各三两,黄芩二两,大黄、甘草、人参各一两,栀子二七枚。水煎服,日三次。功效:清泄湿热,扶正退黄。主治黄疸,身体面目尽黄者。此方用到人参,是因患者身体较为虚弱,故以人参扶正。方中多了黄芩、黄连、甘草。黄芩、黄连清热解毒,有广谱的抗菌抗病毒作用;甘草缓和大黄的攻下之性,也缓和黄芩和黄连的苦寒之性,使其祛邪而不伤正。
三物茵陈蒿汤(出自《外台秘要》)
茵陈一把,栀子二十四枚,石膏一斤。水煎前二味,去渣取汁,将石膏猛火烧令正赤,投入药汁中,沸定取清汁,分作二服,先进一服,自覆令周身汗出,以温粉粉之则愈;若不汗,更进一服。本方功效为清热泻火,利湿退黄。主治黄疸身目皆黄,皮肤曲尘出。此处的“皮肤曲尘出”很难理解,笔者不懂其意思,但从本方重用石膏,且用到覆被取汗法来看,则本方的适应症主要为黄疸兼发热。
秦艽汤(出自《太平圣惠方》)
秦艽、赤芍、犀角(现以水牛角代)各半两,黄芩三分,柴胡、茵陈蒿、麦门冬各一两,大黄(微炒)二两。共为粗末,每次服用四钱,水煎服,日三、四次,以利为度。本方功效为清热凉血,利湿退黄,主治劳黄,心脾热壅,皮肉面目悉黄。
秦艽汤清热的力度较大,同时也用到了麦门冬这味滋阴药。张仲景的茵陈蒿汤是没有这种兼顾滋阴的用药的,对于慢性的迁延不愈的患者来说,利湿药用多了很伤阴,需要适度滋阴。
柴胡散(出自《太平圣惠方》)
柴胡、麦门冬各一两,茵陈、犀角(现以水牛角代)、炙甘草各半两,鳖甲(酥炙)二两。本方功效为清热利湿,滋阴散结。主治劳黄,症见四肢无力,骨节烦疼,或时吐逆,不能进食,鼻中干燥,身热疼烦,渐觉羸瘦,寒热不定。
从上面的这些症状和用药来看,柴胡散这张方子主治的当是肝硬化或肝癌晚期,出现黄疸、癌热和癌痛等症状了。此方中有意思的是将鳖甲这种有软肝和抗肝癌作用的药物用上了,这种组方思路即便从现代药理学的角度去看,也是无可挑剔的。
泽泻汤(出自《圣济总录》)
泽泻、黄芩、白鲜皮、茵陈、阿胶(炒燥)各一两,炙甘草三分。共为末,每服一钱半匕,空腹米汤调下,日二次。本方功效为利湿退黄,滋阴清热,主治酒黄,病人五脏积热,面赤,妄言妄语,昏沉错乱,目中黄色。
从这段文字来看,本方适应症应为酒精性肝病晚期,但从患者出现妄言妄语,昏沉错乱来看,此时患者应出现肝性脑病了。这种重症患者靠此方是否能够缓解呢?笔者未曾有过相应的临床经验,难以判断,转载此方,仅供读者参考。
茵陈附子干姜汤(出自《卫生宝鉴》)
附子三钱(炮,去皮脐),炮姜二钱,茵陈一钱二分,白术四分,煨草豆蔻一钱,茯苓、陈皮各三分,枳实(麦麸炒)、法半夏、泽泻各半钱。共为粗末,加生姜5片,水煎去渣,不定时服用。本方功效为温中健脾,利湿退黄,主治阴黄,症见身目俱黄,四肢皮肤冷,心下痞硬,眼涩不欲开,自利蜷卧,脉沉细者。
从这个衍生方我们可以看出,传统中医治疗疾病非常精细化。黄疸虽然多属湿热,但是有些病人的体质偏寒,他们患黄疸时,表现的症状与大多数病人不一样。治疗此类患者,就应照顾到他的偏寒的体质,要用温热的附子、炮姜、煨草豆蔻等。
茯苓渗湿汤(出自《卫生宝鉴》)
茵陈六分,茯苓五分,猪苓、泽泻各二分,黄连、黄芩、栀子、汉防己、白术、苍术、陈皮、青皮各二分。共为粗末,水煎去滓,空腹饭前服用。本方清热利湿,理气退黄,主治黄疸,寒热呕吐,渴欲饮冷,身体面目俱黄,小便不利,全不食,不得卧。
从本方的组方来看,这是一张治疗黄疸兼腹水的方剂。本方用到了大量的利尿药和理气药,适合肝硬化或肝癌患者出现黄疸和腹水时使用。
桃花化浊汤(出自《医醇剩义》)
桃仁、牛膝、丹参、车前子各二钱,红花、降香各五分,延胡索、赤芍各一钱,当归尾、泽泻各一钱五分,茵陈三钱,血余炭一撮。本方的功效为活血化瘀,利湿退黄。主治女劳疸,膀胱急,小腹满,额上黑,身尽黄,足下热,大便黑而时溏。
从本方的组成与主治来看,这是一张治疗肝硬化和肝癌晚期的黄疸兼腹水的方剂。我们如今治疗此类患者,也是从活血化瘀、利湿退黄、理气散结、利水消肿等角度综合组方,本方组方已经综合运用了上面的这几种药物。
此处的女劳疸为古人对肝硬化和肝癌的病理不了解,而误以为此类疾病是因为患者耽于女色所致,故命名为女劳疸。患者“额上黑”是肝癌或肝硬化进入终末期的迹象,大便黑且溏则是存在内出血了。
茵陈蒿汤后世衍生方多得不胜枚举,但历代衍生方的发展历程从上述方剂中已经可以窥见一斑。从这些衍生方来看,我们的古人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是一步步深入的,治疗此类疾病的思路也越来越成熟。
尊敬的读者,我正脱产在医学院校全日制学习,所有文章皆为我每日学习笔记或个人随笔,仅供读者参考。我目前学业繁忙,精力有限,毕业前无法为您提供服务,敬请谅解,患者朋友请到正规医疗机构挂号就诊。我除此博客与微信公众号外,无任何其他自媒体。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zhouzhiyuan360(或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周志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