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慈溪卫健局“劝人学医”文有感

2025年7月2日,慈溪卫健局公众号发布了一篇《高考结束了,该劝人学医了》的贴文,这篇文章在网上火了。

该文写道:对不起,医学生,一本本医学教材誓要把你培养成文化达人;对不起,你以为的社交对象,其实是实验课上的大体老师;对不起,考试月让你重温高考,超越极限,性命攸关的专业,没有重点,却处处是重点;对不起,你可能还要面对来自病患的质疑和抱怨……但,这座医学之城,值得你负重前行!是的,我们想对你说声谢谢,你熬过的夜、流过的汗、背到哭泣的知识,会变成你最厉害的“武器”,成为一名从死神手里抢人的战士。对不起,医学生,我们毁了你的轻松大学梦,但谢谢你,让人类健康的城池永远固若金汤。

与此同时,慈溪市还发布了支持医学生的系列政策。慈溪市2023年就出台了《关于加强卫生人才培养和引进若干意见》,明确从这一年起,凡被“985”、“211”工程院校正式录取的前50名医学类紧缺专业慈溪籍学生,每人每年补助2万元政府助学金,对其他被“985”、“211”工程院校和其他院校第一批正式录取的前100名医学类专业慈溪籍学生,每人每年补助1.5万元助学金。

之所以会有这些,是因为慈溪市卫生口很缺人才。慈溪市卫健局表示,卫生技术人才缺乏,在国内各省、市、地都普遍存在。慈溪市也和其他地方一样,卫生人才缺口逐年加大,而且由于近年来慈溪市医疗机构基本建设力度加强、报考医学院校学生数量较少等各方面原因,致使该市卫技人才缺口有持续加大趋势。“人才紧缺”、“引进困难”已成制约该地卫生事业发展的两大瓶颈,慈溪市出台这一政策的背景,也是为了着力缓解这种两难状况。

看到这篇文章,我心中颇有感触。今年高考结束后,好几个家长向我咨询高考志愿填报的问题,因为他们孩子也在今年高考了。有几个孩子首先就提出,绝对不报医学类专业。去年我侄子高考出分后,家里人和他商量志愿填报的问题,我侄子也是非常肯定地对父母说,绝对不报医学专业。犬子是2023年高考,考了600多分,填报志愿时,他也一口回绝了任何医学相关专业。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恐惧学医,以至于卫生技术人才如此紧缺?慈溪市卫健局的这篇文章写得很有情怀,但现实其实挺残酷的。学医不但很累,当医生和护士还有很高的风险,而且这风险有愈演愈烈之势。患者和家属对医生绝对不只有质疑和抱怨,有的甚至还有仇恨和伤害。

这些年医患纠纷爆炸式增长,绝大多数的医患纠纷处理到最后,都被判定为患者和家属无理取闹,因为他们不了解医疗的不确定性,想法偏执,卫健委的司法鉴定并不支持这种偏执的想法。但这种判定并不代表纠纷的终结,其实医护人员最怕的不是患者和家属到卫健委或公安局去投诉与举报,我们怕的是患者和家属不断升级的情绪化,高度情绪化的结局可能就是人命案件。而国家机关的处理再怎么严厉,也不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我有个师叔是这样的事件的亲历者,他遇到一个闹纠纷的患者家属,当时觉得自己到卫健委和公安局都有理,不害怕对方走流程。流程走完后,患者和家属未能达到心中预设的目的,更愤怒,遂采取了一系列疯狂的私人报复行为。后来两家仇恨越结越深,互相报复,最终的结果是两家人最后都付出了死伤的代价。

师叔一生就此毁了,我师门的所有师兄弟都以此为戒。我们现在处理医患纠纷的原则都是第一时间选择息事宁人,同时从此与患者及其家人保持绝对隔绝状态,避免再接触引发新的情绪化事件。因为疾病有时给一个家庭带来的是令人非常痛苦的折磨,部分人会在这种折磨中丧失理性,采取极端措施。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其结果也是很可怕的。

近几年新闻媒体报道的恶性伤医事件的每个当事人,可能都不止面临疾病一个人生困境,他们还面临家庭危机、经济危机、情感危机甚至司法危机等多种困境。人在多种困境夹击之下,心情恶劣到极点的时候,就会做困兽之斗。师叔给我们的告诫是,让三分,心平气和;退一步,海阔天空。当然他更希望我们干脆别学医,走别的路。

我朋友圈有医护人员500余人,这些人中有我的师兄弟,也有我过去在医院当学徒和工作时的同事,还有我在工作和网上认识的同仁。很多人经常和我吐槽,自己干得如何如履薄冰。就连我自己,现在也有这种感受。我以前因为自己母亲患过癌症和中过风,所以专门研究这两种疾病。我考中医专长医师时,选择的就是这个方向。但我现在最想的是转向中西医结合全科,治疗各种小毛病,不再碰任何重大疾病,起码不接受亲友圈之外的重大疾病患者。我想五年或十年后,我会完成这种方向的转变的,从此不必承担太大压力。

我依然热爱学医,但却越来越不想以医生为职业。我理想的模式是将来学成后,成为亲戚朋友的保健顾问,在亲戚朋友中间开展医疗工作,不为不知根底的外人服务,我有上千个可以支持我这样做的朋友。我知道这个想法很自私,但是其实很多同仁现在都这么想的。这种模式就是国外的家庭医生模式,医生成为与自己关系要好的家庭的家庭医生,不仅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也保持密切的朋友关系,这样的工作模式就令人很放松。

我小时候最羡慕的是村里的村医,他们对每个病人及其家庭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医患关系处理得非常融洽,不存在医疗纠纷,也不存在那么大的职业压力。但现在的医生们,尤其是在大医院工作的医生们,对自己的患者和患者家属都很陌生,完全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遇到意外。

现在很多医生躺平了,尽量远离有情绪问题的病人及其家属,不踩这种地雷。也有一些医生搞副业去了,有些甚至副业搞得比主业还好。其实不但我们的亲友需要医生,社会普罗大众都需要医生。但现在医学圈子里流行一句口头禅:劝人学医,天打雷劈。这非常不好,我们所有人都应该想办法来改善医患关系。改善患者的就医环境的同时,也改善医生的行医环境。

日本经济下行期,有一段时间医患关系恶化到非常严重的程度,以至于大量医生逃离临床工作,最后全国出现了医生荒。我前几天去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就诊,看到每个诊室的门口都写着:“诊室内不允许录音”。这说明很多患者就医时是录音的,随时准备靠着录音断章取义地去举报医生,钟南山院士曾坦言自己经常被病人录音。这是一种悲哀,医患缺乏互信,能致人死亡的恶性疾病就更加不可能得到妥善的治疗。

我今年填报志愿的时候,当然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医学类专业,毕竟我高考唯一的目的就是学医。无人鼓励,我也会去学医。哪怕遭遇挫折,我也会坚定不移地把医学之路走到底。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去学医,将来医学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大家的生命有人保驾护航。而不是大家都恐惧学医,以后每个人就医都困难。那样不但殃及别人,也会殃及我们自己的亲友和后代呢,谁能保证自己和家人不生病呢?

本人目前处于全脱产读书状态,自2025年9月份开始在大专院校脱产学习。所有文章皆为每日学习笔记或个人随笔,仅供读者参考。就诊请到正规医疗机构,本人学业繁忙,精力有限,不提供咨询服务,请勿联系本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