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有一次我在恩师家吃饭,闲聊时,我的老师跟我说,中国读书人最可贵的精神是他们身上具备的家国情怀。

从古至今,中国的读书人,不管是从政还是经商,抑或是像我这样的学医行医者,甚至那些出家修道的,有家国情怀者不计其数。尤其是中国的男性知识分子,如果一生在“立德、立言、立功”这三项事业之中一无所成的话,内心深处就会很痛苦的认为自己这一辈子算是虚度了。

有家国情怀不是说为政权服务,而是读书人有一种像北宋时的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愿望。

太平时代大家沉溺于歌舞升平的生活中或许看不出来,但是每到民族危亡的时候,中国就会有很多人挺身而出,为保家卫国和拯救黎民百姓而不惜牺牲自我。不管是走仕途的读书人,还是躲在山林里修身养性的和尚道士,都不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丈夫”。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华文明一直传承至今,其他的三大古文明都断绝了。我个人认为,中华文明之所以仍然能强悍的生存下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的知识分子血液里流淌着的这种家国情怀。

我的老师的血液里也流淌着这种家国情怀,他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但是一生都活在理想主义之中,以“得天下之英才而育之”为乐事,一直在努力当一位传道解惑的“人师”而非“经师”。

我在我老师的耳濡目染之下,也多多少少的具备一点家国情怀。加上家父对我的期望很高,给我取名时就寓意“志存高远”。所以我年少气盛时,也曾有“平天下”的宏大志愿。

如今人到中年才知道自己志大才疏,不具备“平天下”的能力。幸好古人也说了句“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要不然我都没有台阶可下。

我以前以为孔夫子说“四十而不惑”是指四十之后心智成熟,不易有困惑。如今到了四十岁,尝了尝人生的况味之后渐渐明白孔夫子或许是说,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就不再容易被自己的那些傻想法诱惑,冲动的想去当个牛逼闪闪的大人物。也不再容易被外界诱惑,有证明自己是非对错的冲动,于是渐渐就有了充耳不闻的能力和定力。

所以如今我走上了中庸之道,以“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自勉。一颗狂野的心也就渐渐的安静下来了,能够专心致志的坐在一张书桌前,啃啃书,做点学问。

不过人生在世,要想完全不受干扰的做学问也不容易。柴米油盐酱醋茶,青春期的孩子,更年期的老婆,以及年迈的父母,组合成一地鸡毛的家庭。享受着安逸的生活的同时,也需要付出一定程度的操劳。

操劳着,操劳着,渐渐的就感觉自己成了一个俗不可耐的凡夫俗子,似乎那点家国情怀荡然无存了。环视四周,同龄人大多数也是这种状态。

一些尖锐的批评家或以为这就是中国人侩的一面,很多意见领袖认为现在的中国年轻人都是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缺乏利他精神。

我对此不大同意,人性是环境的产物,在和平时代,众生或为温饱,或为更高的生活标准而努力,利己是无可厚非之事。我们应该庆幸我们身边的多数人俗不可耐,因为真正到了大家都充满了家国情怀的时刻,也就是我们民族闹危机的时候了。虽然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但是相对而言,亡国灭种之时,百姓比经济繁荣的和平时代还是要痛苦多了。

而我对于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的家国情怀,丝毫没有怀疑。小时候我觉得自己很有抱负,很有家国情怀,自以为自己属于极少的那种人。成年后就越来越不这么认为了,在我们这种文化中长大的人,身上有很多的相似性。我们周边的很多人内心深处都有抱负,血液中也都流淌着家国情怀。

倘若爆发了战争,我自己可能会投笔从戎。估计菜市场卖猪肉的张大,隔壁开小超市的王二,正在激情澎湃的创业的李三,也都会身披铠甲,在战场上厮杀去了。《诗经》不是早说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吗?

但我还是更愿意看到大家满肚肥肠的活着,不愿意看到大家在战火中可歌可泣的建功立业。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正是希望他们的子孙后代不用再抛头颅洒热血的过太平日子。

看不惯歌舞升平的俗世生活者,大多太过吹毛求疵,总以为人们应该活在理想主义之中。其实只需要有少数的理想主义者就足够了,人群中有大量的理想主义者的话,天下就会大乱。

因为那些理想主义者很容易激情澎湃,而每个理想主义者心中的理想又不尽相同。理想主义者甲乙丙丁想要建立的理想国也大不相同,他们很可能就会摇笔鼓舌的煽动信众们为了他们各自描绘的天堂而大动干戈。

人不需要每天都力斗歹徒才能证明自己是个勇敢的人,只需要有一两次力斗歹徒的经历就足以证明自己是个勇敢的人。人也不需要时时刻刻都表现得很有家国情怀才能证明自己是个有家国情怀的人,只需要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做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就足以证明自己是个家国情怀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是放下那家国情怀的高调,在妇孺老幼的吵吵闹闹声中,傻呵呵的笑笑后继续为生活和事业努力吧!

​诚如王小波先生所言,每个人管好自己,不让自己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负责任。经济学家马歇尔也早就证实过,人只有在自己行有余力的时候,才能为社会做利他主义的贡献。

​所以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先做好基本的“独善其身”就好。至于“者”想兼济天下,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只不过并非人人都有能力和运气成为者。窃以为,尊重同样有着家国情怀,但是没有表现机会的渺小的芸芸众生,而非藐视和讽刺他们,也是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