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患者最多的新病种:电子屏幕综合征

2019年5月份,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电子游戏成瘾纳入其国际疾病分类,并将其认定为精神健康障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疾病谱系一直在变化,所以出现新病种并不奇怪。

实际上在精神医学领域,医生们比世界卫生组织走得更远,一些精神病学家认为“电子屏幕综合征(ESS)”已经成为人类普遍罹患的一种新病种,这是一种比电子游戏成瘾的受害者要多得多的病种。

电子产品改变了人类大脑化学物质、激发水平、激素和睡眠,最终影响了人类思考、情绪、行为和社交技能,所以电子产品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危害不容小觑。那些越早接触电视、手机和电脑的人,越容易罹患电子屏幕综合症。

儿童和青少年比成人更容易受电子屏幕综合征的影响,每年都会有不少的儿童和青少年因为“电子屏幕综合征”自杀身亡,还有更多的儿童和青少年因为沉溺于电子产品出现各种各样的精神障碍的症状。

但是这并不是说成人就能幸免于难,越来越多的成人也在因为“电子屏幕综合征”而出现抑郁、焦虑、惊恐、失眠等症状。电子产品对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和肾上腺皮质功能的负面影响尚未受到充分的重视。

如果一个人彻底远离各种电子设备4-6周后,其睡眠、情绪和一些躯体症状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那么基本上可以肯定这个人患有“电子屏幕综合征”。

我在实际的工作中,接触到大量的成人和儿童肿瘤患者。并从这些患者身上发现了一些规律,那些重度沉迷于电子设备和网络的患者,康复的几率明显低于那些较少使用电子产品的患者。尤其是那些与神经系统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密切相关的肿瘤,如神经母细胞瘤、肾上腺肿瘤等,更是如此。

医疗界真正能发出声音扭转这种现状的人并不多,电子产品研发者和生产者在经济实力上比医生们雄厚多了,所以他们总能发挥比医生们更大的影响力,将这种负面影响轻描淡写化。

这很像烟草行业曾经做过的那样。上世纪中叶,当医疗界发现烟草致癌的事实后,烟草公司感到自己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他们依靠其雄厚的经济实力进行政治游说,否认烟草致癌的事实,抨击医学界的观点,左右政策制定者的决策,罔顾大众的健康,推动烟草行业的发展。

直到因为吸烟诱发的癌症发病率急剧攀升,引起了社会的公愤,医疗界、患者、律师、公益组织和媒介联手对抗烟草业,烟草公司才不得不屈服,承认烟草有强致癌的副作用的事实。

即便如此,烟草公司还是有能力淡化烟草业受到的影响,我们至今在香烟盒上能看到的也仅仅只是“吸烟有害健康”这样的暧昧不清的提示,如果这个提示是“香烟有强致癌作用”的话,相信公众对香烟的热情会大幅下降,癌症的发病率也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今天,电子产品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虽然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关注,但是很明显的是,大家对电子产品对人的身心健康的损害的认识还不足。电子屏幕综合征也一再被误诊为“自闭症”、“抑郁症”、“躁郁症”、“失眠”、“肥胖”等看似与电子设备毫无关系的疾病。

甚至一些家长发现,电子产品能使他们的孩子“安静”下来,我们中国大多数家长从孩子一出生开始,便把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作为孩子的电子保姆。用这些为孩子播放卡通片,让孩子玩游戏,因为他们发现这样他们的孩子能够变得更乖一些。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就我自己所熟悉的恶性肿瘤而言,流行病学研究已经明确的指出电子产品是神经母细胞瘤和肾上腺恶性肿瘤等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虽然脑瘤等恶性肿瘤是否与电子辐射有关尚存在争议,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使用电子设备有促进脑瘤的进展的副作用。

电子产品是新时代的兴奋剂,快节奏的动漫和电子游戏能促进多巴胺和血清素迅速而又大量的分泌,电子产品诱发的人体过于激烈的“对抗-逃跑”模式容易使人神经高度紧张,刺激肾上腺激素的分泌,电子屏幕的蓝光也影响了褪黑素的分泌,提高了人体发生炎症性病变的概率。

大量的研究证明,自从电视和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并占据了我们大量的空闲时间后,人类的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的发病率迅速上升。

人类的IQ值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最先是发达国家出现了国民IQ值逐年下降的现象。然后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那些国民IQ值过去仍然处在上升状态的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的IQ值也在逐年下降。

在很长一段时间,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一直认为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是人类精神疾病患病率快速攀升的罪魁祸首。直到最近几年,我们才发现电子产品的大量应用更可能是精神疾病患病率快速攀升的真正原因。

美国的精神病学家维多利亚·L·邓克利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不少被诊断为抑郁症、躁郁症、自闭症然后久治不愈的儿童与青少年患者,在接受了其提倡的“电子斋戒”疗法——没收一切电子设备4-6周后,各种各样的症状近乎全部消失。

电子设备能诱发的症状千奇百怪:抑郁、焦虑、攻击性强、暴躁易怒、脆弱敏感、社交障碍、性冷淡、冷漠无情、失眠或嗜睡、暴食无度、肥胖或暴瘦、强迫行为、孤独、恐惧、自我封闭、头晕恶心、头痛、心慌惊悸、自我评价低、自责、自残甚至有强烈的自杀的欲望。

这些症状极易被诊断为其他疾病,但是实际上却都是电子屏幕综合征。这类患者只要远离电子屏幕4-6周,他们的临床症状几乎完全消失,他们的社交能力也能得到恢复。

很多电子屏幕综合征患者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接受电子斋戒后,学习成绩或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而他们之前服用的各种精神类的药物,非但不能缓解他们的症状,反而有加重他们的症状的副作用。

我经常看到一些就诊的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因为争抢手机或ipad而对其父母大打出手,这些患儿疾病的康复难度也比其他患儿要大,这种实际的印象使我对电子设备对肿瘤患者的康复是有影响的这样的观点毫不怀疑。

在一些成人肿瘤患者身上存在同样的情况,比如脂肪肉瘤和淋巴瘤这类恶性肿瘤患者群体中,那些在互联网上不太活跃的患者就较那些网络达人更易康复。因为那些对电子设备兴趣不大的患者能够得到更好的休息,他们的精神状态也较那些痴迷电子设备的患者要好,压力比他们要小。

所以我最近这段时间在接待患者时,当听到患者主诉自己有失眠、抑郁、焦虑、攻击性强等症状时,我会建议他们尝试着戒断电子设备一段时间观察一下自己的这些症状是否仍然存在。

我个人的感受是在我们这个时代“电子屏幕综合征”引起的关注和重视还远远不足,“电子屏幕综合征”被误诊为抑郁症、躁郁症、强迫症或青春期逆反反应的现象也太多,以至于很多医生因为判断错误而给出错误的建议。

我也常常看到我的一些病人或者病人家属发的朋友圈,从他们朋友圈的内容来看,他们在住院期间,住院医生们对电子产品的滥用也是完全放任的态度,说明多数医生对这个问题是漠视的。

而有些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医生,他们自己也是“电子屏幕综合征”的患者,他们根本意识不到“电子屏幕综合征”的存在,所以给患者们滥用精神科药物,错误的诊断和错误的治疗导致患者完全无法走出困境。

这些都是因为目前全社会对电子屏幕综合征还普遍的缺乏认识造成的。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