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言皆不当,一默如惊雷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庄子·外物》

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严羽《沧浪诗话》

在禅宗,师徒授受之间,有重意会而轻言传的传统。从佛祖拈花,迦叶微微一笑开始,禅宗开启了这种语言之外的教学方法。

中国古代的禅僧,当头棒喝者有之,磨砖作镜者有之,寓禅于茶者有之,其意均在启发学习者自悟。

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工具,有时并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言者说得唇干舌燥,听者依然懵懂无知。但有时候沉默却能比语言更能启发对方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中国有个成语叫“一默如雷”。

马祖道一禅师酷爱坐禅,自以为坐禅可以悟道。南岳怀让暗笑之,又有心渡化他。于是在马祖道一坐禅时,拿块砖头在马祖道一面前磨着。道一很好奇,问怀让:“你磨砖作甚么?”怀让回答说自己想把砖磨成镜。

道一笑话怀让砖怎么可能磨成镜,怀让趁机启迪马祖道一,既然磨砖不能成镜,那坐禅又怎能证道呢?马祖道一乃大悟。

好的教师无须喋喋不休的说个不停,一个动作即可启迪人深思。当然,前提是学生也得是块“响鼔不宜重敲”的好料子。

会意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让人心领神会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往往在甲看来非常简单的事情,但在乙却颇为费解。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性格特征,乃至智力,都客观的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二者之间的沟通有如“鸡同鸭讲”。

当语言的力量变得苍白无力时,就该选择沉默;当无需语言即可达成理解时,也该选择沉默;当沉默比语言更能抚慰人心时,还是应该选择沉默。

禅机可以在沉默中显现,感情也可以在沉默中传递。一个眼神,一个拥抱,比一堆废话更有用。

一篇文章也可以在沉默中结束。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