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有余补不足思想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

在《老子》一书中,有句非常经典的名言: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中医与道家哲学思想联系尤其紧密,老子的这种损有余补不足思想,可以说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中医讲实者去之,虚者补之,正是将有余之邪实通过汗吐下等办法去掉,将不足之虚通过各种扶正的治疗手段补足。这样最终人体就能达致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而平衡状态,即为可以无病生存的常人状态。

如何辨别一个人是处于不足状态还是处于有余状态?那要综合的去从这个人的体征和脉象中去分析。凡是属于偏衰弱的体征和脉象,均为不足之状态;凡是属于偏亢盛的状态的体征和脉象,均为有余之状态。中医选择治疗原则时,就根据这些有余和不足的体征和脉象,来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医疗处置。

中医辩证治疗时,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辩阴证和阳证。阴证者,为不足之症;阳证者,为有余之症,或曰太过之症。阴证者安静懒言,乏力绵软,脉沉迟细弱无力;阳证者多言易怒,躁动不安,脉亢盛强劲。有余与不足之象迥然有别,用药的原则也有天壤之别,证属有余的患者,投以大剂扶正之药,必会助病邪涨势;不足之症,投以祛邪之药,将导致患者体力大衰。

但是有余与不足之鉴别,殊不容易。有些患者同时出现有余与不足之象,某些方面有余,某些方面不足。或者本属于有余之证,日久失治,逐渐耗散元气,呈现元气不足,邪气有余的复杂病况时,就需要同时兼顾扶正与祛邪。扶正以养患者之元气,祛邪以去患者之病邪,两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祛邪和扶正的力度,颇难掌握,这正是考验一个医生水平的关键之处。

古代的一些疗效卓著的知名中医,常常今日扶正,明日攻邪,或扶正几日,再攻邪几日,已故的山西老中医门纯德先生,常给那些正虚邪实的患者开出AB两方,A方用于扶正,B方用于祛邪,隔日轮服,这种治疗的办法堪谓巧矣,正是中医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精神的体现。

对于癌症这类大不足和大有余之证,治疗时就必须考虑到扶正和祛邪同时使用,扶正以提高患者免疫力,祛邪以攻击患者瘤,双管齐下,方能既留住患者的性命,又治掉患者的疾病。如果仅仅开一张太平方给患者扶正,只不过在一二年内甚至更短的时间里短暂的欺骗了一下患者的身体,让患者感到舒适的同时,慢慢的走近死亡,这种治疗类似于温水煮青蛙,慢慢煮死青蛙而青蛙依然不知不觉。如果仅顾猛力攻邪,而不顾患者的身体承受能力,则患者之险可能顷刻即至。但是若能攻补结合,且能把握好力度,则患者虽然病重难救,亦可在医生的帮助下,延长很多岁月,甚至有可能长期带生存。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