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生教授(1895-1985)是中医师承出身的一位大家,他从16岁开始师从孟河费伯雄高足贺季衡学医6年,尽得其传。1919年开始悬壶济世,不久便成为其家乡江苏丹阳的一位名医。新中国成立后他响应国家号召,到江苏省中医院工作,并担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张泽生教授精于中医内科,擅长治疗脾胃病及疑难杂症。现摘录张老治疗重症肝脓疡医案一则,学习张老的治疗思路。
患者王某,女,30岁。1974年4月27日初次找张老就诊,就诊时发热高烧到40摄氏度以上,肢体疼痛,右胁下疼痛甚剧。舌质红,苔黄腻,脉沉数。西医诊断为细菌性肝脓疡,此前已抽脓二次,用过抗生素,效果欠佳,病情进展。张老辨证属肝郁气滞,瘀热阻内,拟以清热解毒、托里排脓法治疗。
初诊处方如下:金银花15g,连翘9g,全当归9g,柴胡5g,黄芩9g,皂角刺9g,生黄芪15g,蒲公英30g,生甘草3g。
患者服药至5月7日,二次就诊于张老,反馈服用初诊药物5剂后,发热递减,二便正常,吸气时胁下仍痛,复查超声显示肝脓疡病灶尚未完全吸收。舌苔薄黄,脉细弦。初诊处方既已见效,大的治则不宜改变,张老决定继续按照初诊思路,略作调整。
二诊处方如下:全当归9g,白芍9g,红花9g,皂角刺9g,柴胡5g,生黄芪15g,蒲公英15g,忍冬藤15g,生甘草3g。
1974年5月21日患者三诊,此时发热已退,右胁痛减。复查超声波已无液平面,舌苔黄腻,脉细弦。法当继续清肝和络调理,遂在二诊处方基础上加全瓜蒌12g,继续调理数日,患者彻底痊愈。
肝脓疡是一种危急重症,是肝脏内因细菌、阿米巴原虫等病原体感染形成的化脓性病灶,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右上腹痛、肝区压痛,西医治疗以抗生素、引流或手术为主。此患者在中医治疗前已经按照西医的规范化方案治疗过,但是并没有效果。患者病情进展迅速,高热达40摄氏度。若治疗不能迅速见到效果,则患者的情况就很危险了。
张老初诊所用的处方,可视为半张五味消毒饮与半张小柴胡汤合方加减。五味消毒饮由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天葵子等五味药物组成,其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等组成,小柴胡汤有较好的退热作用,是治疗少阳病的代表方。
此患者之病在肝,正是属于少阳经所在地,肝脓疡导致其肝脏已经有发炎和脓液。故以小柴胡治疗其发热,以五味消毒饮清其热毒,以当归活血,以皂角刺排脓,连翘既能助五味消毒饮清热,又能助小柴胡退烧,且能助皂角刺排脓,生黄芪益气扶正,这样的组合,正是对症之治。
患者服药后症状减轻,病情好转后,张老又加红花活血止痛,加白芍柔肝养血止痛,以解决患者胁下疼痛。三诊时再加全瓜蒌排脓散结以巩固疗效。这样的用药,符合张仲景提倡的“有是证,用是药”的原则,法度谨严,加减进退均有的放矢,的确是大家风范。
尊敬的读者,我正脱产在医学院校全日制学习,所有文章皆为我每日学习笔记或个人随笔,仅供读者参考。我目前学业繁忙,精力有限,毕业前无法为您提供服务,敬请谅解,患者朋友请到正规医疗机构挂号就诊。我除此博客与微信公众号外,无任何其他自媒体。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zhouzhiyuan360(或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周志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