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贻俊教授治疗淋巴瘤医案二则赏析

梁贻俊教授1927年生于北京中医世家,梁教授曾任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内科主任,是国家级专家,1990年被两部一局评定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是国家指定继承学术经验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她擅长用中医治疗血液病、内科疑难杂症和妇科病等。本文摘录其治疗两例淋巴瘤(痰毒型)的医案,从中学习梁教授治疗淋巴瘤的思路。

病例一

徐某,女,52岁。1988年5月14日初诊。患者上腹部疼痛1年,1987年5月份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6月份发现腹部包块,腹部B超检查显示腹腔内存在占位性病变。7月5日患者在中日友好医院行剖腹探查术,因肿物位于小肠系膜根部,无法切除。取样病理活检,确诊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4B期,经血液科用COAP方案化疗及腹部局部放疗,1987年12月腹腔内肿块消失,巩固化疗2次,自1988年初,因为神疲无力向梁教授求诊。

面诊时,患者面色晦暗无光泽,气短神疲无力,手足麻木,行走时下肢疲软无力。口淡无味,不思饮食,大便干,小便正常。舌质淡,苔白,脉沉滑细。梁教授诊断其为痰毒核,辨证属症积日久,正气受损,瘀毒未尽,拟以益气扶正、养阴和解毒化瘀的治则治疗。

初诊处方:太子参20g,麦冬15g,五味子10g,当归15g,白芍20g,首乌30g,石斛15g,半枝莲30g,白花蛇舌草30g,龙葵20g,王不留行20g,赤芍10g。

二诊时,患者反馈服用上方后一般情况得以改善,心慌、气短、手足麻木等症状消失。1988年7月、12月分别在用中药扶正的同时,完成COAP化疗2次。自1989年后一直坚持中药治疗,以健脾益气、补肾生血、解毒散结为原则。

基本方药如下:黄芪40g,当归15g,白芍15g,党参20g,女贞子25g,墨旱莲20g,香附10g,青皮15g,土贝母20g,猫爪草25g,生牡蛎25g(先煎),山楂20g,枳壳10g,陈皮15g,白花蛇舌草20g。

1991年7月5日患者复查,B超显示脾稍大,骨穿显示“幼淋占4%”,诊断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轻度浸润,仍以中药健脾补肾以扶正,解毒散结以祛邪。

处方如下:党参20g,当归15g,白芍15g,首乌30g,鸡血藤15g,黄芩6g,生黄芪15g,菟丝子20g,熟地15g,紫河车15g,牛膝15g,苦参20g,半枝莲30g,白花蛇舌草60g,夏枯草20g。

同时配合服用小金丹3粒/次,3次/日。

治疗数月后复查,骨髓象已经正常,腹部CT正常,治疗至1992年4月,一般情况良好,查体无阳性所见。停汤药,改用六味地黄丸与西黄丸、小金丹交替服用,以巩固疗效。1993年底患者停药,每年复查。追访十年,一切正常。

本案中,患者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4B期,这是晚期淋巴瘤,治疗时应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案治疗。西医放化疗伤正气,宜以中医扶正固本,且兼抗癌。但单纯依靠中医,风险亦大,故中日友好医院为患者制定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

梁教授初以生脉散加味治疗,继之以二至丸、消瘰丸合方加减治疗,扶正和祛邪并用,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同施,既用到对症治疗的中医方剂,也将时下中医界用得较多的抗癌中药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土贝母、猫爪草、夏枯草、苦参等纳入药方,且剂量都较大。还用到了清代王洪绪祖传的西黄丸与小金丸等抗癌名方。

这样组方,充分体现了梁教授治疗肿瘤的整体观与重视中西医结合的精神。此患者虽经化疗和放疗后,病情有所减轻,但是到后来仍然复发并出现了骨转移。这之后患者以纯中医治疗,效果亦不错。这与患者在梁教授处诊疗时间较长,梁教授已经熟悉了患者的体质状况,对该患者的治疗思路成熟有关。医患互信,长期坚持,有问题时认真解决问题,这也是疗效的重要保障。

病例二

尹某,女,18岁。2004年11月27日初次找梁教授就诊。患者颈部、锁骨下、腋窝淋巴肿大3个月,2004年8月26日开始,以上各处淋巴结出现无明显诱因的肿大与疼痛,继而高热,体温最高40摄氏度。9月5日在协和医院住院治疗,出院诊断为“淋巴结肿大,病毒感染可能性大”,未作淋巴结病理检查,具体治疗不详,退烧后未再继续治疗。

但患者此后颈部等处淋巴结继续肿大、疼痛,劳累、生气后加重。语音低微,找梁教授面诊时上述各处均可触及肿大淋巴结,最大如鸽蛋,质中压痛。舌质淡红苔白,脉细滑。梁教授诊断其为痰毒核,辨证为气滞痰凝、气阴两虚、毒热内结证,拟以理气散结、解毒益气养阴之法治疗。

初诊处方如下:当归10g,白芍10g,柴胡6g,青蒿15g,玄参15g,生牡蛎(先煎)30g,猫爪草20g,香附10g,太子参20g,沙参20g,百部10g,连翘20g。

2004年12月4日患者二诊,颈部与锁骨下仍有结节,且疼痛,昨日低热37.3摄氏度,神疲乏力,舌脉同前,治则同前,稍作加减。

二诊处方如下:柴胡10g,黄芩10g,半夏10g,玄参20g,生牡蛎(先煎)40g,山慈菇10g,半枝莲15g,党参20g,连翘20g,猫爪草20g,黄芪20g。

2004年12月18日三诊,患者反馈服药后体力好转,食欲增加,颈部及锁骨下淋巴结仍肿大疼痛,发热已退,舌脉同前,执法同前,在上方基础上加夏枯草10g,橘核10g,海藻15g,昆布15g。

2024年12月23日四诊,患者反馈服药后颈部、颌下、锁骨下、腋窝下淋巴结肿大、疼痛均减轻,不再发热,但仍然疲乏、嗜睡,舌质红微苔,脉细滑。

2005年1月8日五诊,患者淋巴结肿痛减轻,急躁易怒的现象好转,舌脉同前,上方加赤芍20g。

2005年2月19日六诊,患者颈部及颌下淋巴结已经不能触及,疼痛已好,体力增加,面色好转,体重增加2公斤。舌微苔,脉弦滑。上方继续服药14剂后停药,追访1年,未见复发。

此患者未经病理检测,无法判断其淋巴肿大属良性还是恶性。患者年纪较轻,症状明显,梁教授根据患者的疾病与情绪有关的特点,初诊以柴胡疏肝散与消瘰丸加减组方,这可以说是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相结合。二诊时患者有低热,又以小柴胡汤合消瘰丸加减组方,仍然遵循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相结合的原则。

患者服药后,症状减轻,梁教授遵循效不更方的原则,守住基本方,随患者的具体症状不断调整用药,逐一解决患者的问题。整个治疗过程用药轻正平和,既保证了用药安全,又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充分展示了一个老大夫用药稳重,治病不急不躁的特点,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尊敬的读者,我正脱产在医学院校全日制学习,所有文章皆为我每日学习笔记或个人随笔,仅供读者参考。我目前学业繁忙,精力有限,毕业前无法为您提供服务,敬请谅解,患者朋友请到正规医疗机构挂号就诊。我除此博客与微信公众号外,无任何其他自媒体。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zhouzhiyuan360(或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周志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