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宁生治疗疑似脑占位性病变医案赏析

患者李某,男,37岁,1971年9月29日因为高热一月余,不省人事,右上肢瘫痪,在外院检查出右侧额叶占位性病变可能性大,家属不同意手术,而抬至谌宁生教授处求诊。

此患者有慢性头痛史多年,1971年8月12日下午突发高热,手足抽搐,人事不知,持续约半小时,送当地医院急救无效,亦查不出病因。后转入长沙某医院,并于8月26日做右侧脑血管造影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右侧大脑前动脉相对侧移位,右侧位上中动脉第二段多半有下移位,无动脉瘤或明显血管畸形。医院认为右侧额叶占位性病变可能性大,建议手术治疗,家属不同意。

患者头痛乏力,时不时的出现神清呆滞、抽搐的症状,有时口吐清水,不省人事,右上肢瘫痪。舌苔白粗少津,舌右侧一块稍呈瘀暗,脉浮数。谌宁生拟以活血行气,化瘀熄风的方法治疗。

初诊处方如下:柴胡12g,赤芍10g,当归尾10g,生地15g,川芎5g,桃仁10g,红花10g,牛膝10g,谷精草25g,全蜈蚣2条,甘草3g,蛇舌草30g,枳壳10g。

本方是以血府逐瘀汤加减而成,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由桃仁、红花、生地、川芎、当归尾、赤芍、牛膝、柴胡、枳壳、甘草、桔梗等组成,功效为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常用于治疗胸胁刺痛、痛经、跌打损伤等瘀血停滞病症。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该方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谌教授将此方中的桔梗去掉,加谷精草、蛇舌草、蜈蚣。

谷精草有疏风散热,明目退翳之功效,是治疗风热头痛的重要用药;蛇舌草即白花蛇舌草,有清热解毒,利湿抗癌的功效;蜈蚣有息风止痉、以毒攻毒、抗癌消肿之功效。以血府逐瘀汤加味这三味药,可以说是将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相结合,这个组方思路既合理又全面,用药对症而简单。

患者服药至当年11月8日,前后用药30余剂后,病情明显好转,之前患者卧床不起,现已能起床活动,吃饭和排便均能自理。但有时仍然会头晕头痛,有时还是有点神志不清,感觉心窝处或脑子里时不时地自动跳动一下,并嗡嗡作响,右上肢瘫痪缓解,已经恢复活动。

治疗既然已经见效,不宜轻易更改治疗思路,故谌教授嘱患者继续服用20剂,再看情况。患者继续服药至11月30日后,食欲显著好转,每餐可吃三四两,但肌肉仍然跳动,脑子里也仍然嗡嗡作响,舌质红暗瘀滞,脉涩细。为取得更好的疗效,谌教授在原方基础上又加了制南星、白附片、全虫等祛风祛痰之品,此后患者又用药70余剂,逐渐可徒步到医院复诊。

到1972年6月1日,患者去医院做脑部造影检查,发现脑部情况已基本恢复正常。追防至1972年11月23日,患者一般情况可,生活能自理,并可从事一些简单的家务工作。

本例患者因为排斥手术,故无法通过病理检查来确诊是否患有脑部恶性肿瘤。谌宁生教授治疗时,秉承的是西医诊断和中医诊断相结合、辨证施治和辨病施治相结合的原则,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一旦有效就守方不变,坚持到出现转机再改方,这是一种相对稳妥的治疗方法。

本例患者虽然无法最终明确诊断为何种疾病,但确实存在脑肿瘤的可能,当然,也可能是意外性的脑血管病变。虽然按照西医的原则,脑瘤和脑血管意外的治疗原则肯定不同,但在中医辨证施治原则下,可以异病同治。也就是说不同的病只要其“证”相同,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治疗。本方既有抗血栓作用,又有抗癌消肿作用,还可针对性的改善患者头痛,所以该患者能获得疗愈的效果,也不意外。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微信:zhouzhiyuan1979,微信公众号:zhouzhiyuan36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