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地上的爱情

今天是七月初七,中国民间传说,七夕之夜,牛郎织女会在天上重逢,所以七夕这一天是中国的情人节。七月初七也是我母亲的生日,我母亲出生的这个日子非常凑巧地与情义有关,而她的一生也是有情有义的一生。她与我的父亲虽是媒人介绍结的婚,但他们却在一辈子的生活中收获了爱情。他们的经历让我知道,原来爱情不止自由恋爱一种,传统的媒人介绍的夫妻,也能建立起爱情来。

母亲在世的最后十多年,父亲与母亲形影不离。母亲生病后,父亲照顾母亲,无微不至。母亲深受感动,对父亲年轻时对她的一些伤害行为都已不再计较。母亲临终前回光返照时,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老头儿”三个字,这是晚年的母亲对父亲的称呼。这声称呼包含了千言万语,有不舍,也有牵挂和担忧。

母亲担心她走后,父亲维护不好与儿女的关系。其实母亲走后,父亲与我们相处得很好。母亲辞世的那一瞬间,我们这个家庭就变得无比团结。知道母亲走了,我们要团结在母亲的爱之下,不能让母亲带着牵挂和担忧走,知道彼此要互相照顾,让母亲在九泉之下安心。

母亲走后,父亲陷入深深的哀伤之中。每天数十次不由自主的落泪,任何让他能够想起母亲的物件,都会让父亲哀伤不已。我们那里的习俗,从头七开始,就要烧掉逝者的遗物,每个七要烧一部分,七七要烧完。以前我不明白这个习俗的作用,我母亲去世后,我就切身体会到了它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就是为了减少亲人们睹物思人的频率。民俗中的每一个细节,其实都有其社会功能。

母亲走后,父亲有几次跟我说,儿子,你妈回来了。我问父亲怎么知道的,父亲说,我闻到她的味道了,说完眼泪就流出来了。爱到深处的两个人,真的能够感知到彼此身上的味道,虽然这不科学。

那段日子,父亲经常在家门口转悠,翘首以盼,盼着母亲回来,仔细闻空气中的味道。虽然他知道母亲已经去世了,但是他还是期盼着能再次闻到母亲的味道,这多少会让他安慰些。人在遭遇自己最爱的人丧亡后,心理是极为敏感的,最细微的感应都能让父亲泪流满面。

刚开始两年,我们劝过父亲再找个老伴,身边的亲戚朋友几乎都在劝。因为那时的父亲才六十出头,但是父亲不肯。我们想着,也许父亲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忘记母亲,再找个伴侣。但是这一晃十几年过去了,父亲再也没有任何找老伴的念头,只是经常把母亲的遗像擦得干干净净——那是父亲情感的寄托。

我的父母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恋爱故事,在“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年龄,经媒人介绍,结合为夫妻,一起生儿育女,一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也曾互相争吵过,有时吵得还挺厉害的。但到了中老年后,他们之间的感情开始越来越浓厚了。毕竟,他们一起共过许多患难。

我现在想,我母亲家族可能有“爱的基因”。

我舅妈临终的那一天,还在和我舅舅一起劳动,突然咯血,送到医院已经救不活了。临终前,舅妈对我舅舅说:“光保,这辈子和你在一起我不后悔,下辈子还和你做夫妻”。我舅舅一生穷困潦倒,舅妈跟着我舅舅,实在没有过过什么好日子。但舅妈从年轻开始就体弱多病,舅舅对她的照顾无微不至,所以舅妈一生也别无他求,觉得跟着舅舅,吃糠咽菜,也是幸福的。

据说舅舅和舅妈年轻时是自由恋爱结婚的,当时家里因为舅妈身体不好极力反对,但舅舅不顾家里的反对,还是和舅妈结婚了,舅舅这样的人真可谓情种。

言情小说中的爱情故事可歌可泣,看得人荡气回肠。但我总觉得不够真实,我在乡下看到的这些泥土地上的爱情,虽然没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但一辈子的相伴,互相共患难,到最后一刻也互不相忘,这样的爱情让我感觉更真实。

舅妈去世后,舅舅也一直未再找老伴儿。乡下丧偶的老人其实蛮多的,好多凑到一块儿过日子,谈起了夕阳恋。只是我父亲和舅舅,一辈子铭记的只有自己的爱人。他们心中再也容纳不下其他的女人,所以他们没有找新老伴的欲望,只是把精力都花在儿女身上。

文人墨客笔下的爱情有多种多样,但是都不可避免的带有一些超现实的幻想。我今年四十四岁了,我能体会到的真正的爱情,就是一起共过患难的爱情。这爱情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是却让人知道对方是真心愿意和我们在一起的,因为他们不怕和我们一起吃苦。

我有点怀疑,一个人在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后,是否还能再遇到真爱。那种幻想中的爱情没有经过现实的洗礼,是作不得数的。在现实生活中,贫困苦厄最能考验一个人的真心了。如果有个人在我们困难时期陪伴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相伴相携,这个人值得我们一辈子去爱和珍惜。虽然在现实中的确有少数人违背了初心,抛弃了自己共患难的爱人,但绝大多数人不会这样做。

一辈子很漫长,我们有时会因为生活太过平淡而怀疑我们是否仍然和身边人有爱。但这只是因为生离死别的时刻还没到来。真的到来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原来爱没有消失,只是被掩盖在日常生活中,不那么显眼了。擦一擦,这爱就格外亮眼。所以我自己,很珍惜这种泥土地上的爱情,从不去幻想那种超现实的爱情。泥土地上的爱情虽然平淡无奇,但是却真实而又温馨。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