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荸荠是南方水田中常见的一种恶性杂草,因其根部球茎形似荸荠而得名。野荸荠是莎草科植物,杆直立丛生,呈圆柱状,高30-100cm,直径4-7mm,灰绿色。其球茎比荸荠小,状如算盘子,没有荸荠甘甜可口。
野荸荠入药的记载很少,但清代名医陈士铎撰写的中药学典籍《本草新编》中记载有野荸荠。该书中如此记载:“乌芋(荸荠的别称),切片晒干,入药最消痞积,与鳖甲同用最佳,亦不耗真气,近人未知入药,特表而出之。地栗(荸荠的另一种别称)有家种、野产之分,药用宜野产者佳。然无野产,即拣家种之老者,切片连皮,晒干用之,不特消痞积,更能辟瘴气也。”
陈士铎的这个记载,很少有人注意。但陈士铎是浙江绍兴人,我国当代有个中医学家董汉良先生也是绍兴人。他曾任绍兴新昌中医院副院长,绍兴市中医学会副秘书长,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他对自己家乡的名医陈士铎的著作有所研究,注意到这一条记载。
1970年,有一个56岁的患者姚某,确诊为肝癌晚期,当时上海和杭州等地的医生认为他只有三个月的生存期。患者找董汉良先生治疗,董汉良先生没有开别的药,就单开一味野荸荠。他让患者每日用野荸荠60-120克煎汤,喝汤并食用野荸荠。这个患者用这种单方治疗了6年,把他们本地的野荸荠全采光了。采光后,他改用家种的老荸荠代替野荸荠,后因癌肿破裂而死亡。
我查《中药大辞典》和《中华本草》的10册大全本,均未查到野荸荠的记载。在其他人的医案中,也未看到用野荸荠治疗肝癌的文字记载。陈士铎因为临床疗效出色而名噪一时,他用药多有与众不同者,他也擅长外科,其著作《洞天奥旨》是中医外科的名著之一,他的记载不会是空穴来风。
他在这段文字中还特地提到,野荸荠与鳖甲同用,治疗痞积的效果更好。中医的痞积确实与肝硬化和肝癌的症状相似,而鳖甲又是治疗肝硬化和肝癌的常用药,药理实验证实鳖甲有治疗肝硬化和抗肝癌的作用。从这些来判断,陈士铎的文字记载可能来自于真实的民间治疗经验,董汉良先生的这份医案又为陈士铎的记载提供了例证,董氏这样用药,或许也受到了绍兴本地民间经验的影响。
笔者记录这段文字,供各位读者参考。希望读者中从事中医临床的朋友将来有机会时,尝试将这种方法作为肝癌和肝硬化的辅助疗法,观察其实际的临床疗效。笔者更倾向于建议采用陈士铎记载的野荸荠与鳖甲同用的方法,而非董汉良先生记载的单用野荸荠的方法。二者同用,有效率应更高。
尊敬的读者,我正脱产在医学院校全日制学习,所有文章皆为我每日学习笔记或个人随笔,仅供读者参考。我除此博客与微信公众号外,无任何其他自媒体。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zhouzhiyuan360(或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周志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