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华教授曾任河南中医学院(现河南中医药大学)内科教研室主任、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均很丰富。
1974年4月8日,李振华教授接诊过一例30岁的肝脾肿大兼腹水的女性患者李某。该患者4年前曾患肝炎,经县医院治愈。但自此后稍劳即感右胁隐痛,食欲欠佳。1973年夏天因为过食生冷,导致腹痛腹泻,每日泻下水样便十多次,伴恶心呕吐。经本地赤脚医生治疗后,腹泻止住,但从此后出现腹胀,每日排便2次,便中伴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
1974年2月,患者因为腹胀及右胁疼痛加重,小便短少色白,下肢浮肿,入院治疗,本地医院检查发现肝硬化、肝脾肿大,并伴有腹水。中西药治疗月余,腹水消失,但肝脾肿大达14cm,精神不振,言语低微,面容消瘦,面色暗黄,当地医院建议手术切除脾脏。患者畏惧手术,乃四处求治,求治过程中,腹水再次复发,最后辗转至李振华教授处治疗。
李振华教授辨证认为,此患者属肝脾失调,湿阻血瘀,属中医臌胀(西医的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拟以调理肝脾,利湿化瘀法治疗。
初诊处方如下:当归12g,白芍15g,白术10g,茯苓20g,柴胡6g,香附9g,郁金9g,青皮9g,大腹皮12g,牡丹皮9g,元胡9g,穿山甲9g,鳖甲15g,丹参15g,牡蛎15g,甘草3g。6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
患者服用上药6剂后,腹胀减轻,小便仍不利,乃在前方基础上加猪苓15g,车前子12g。患者继续服用6剂后,腹胀显著减轻,饮食转佳,小便通畅。但脾肿大仍未缩小,于是在汤方基础上继续加元胡9g,桃仁9g,并配服用成药鳖甲煎丸,每次60丸(小水丸),每日3次。
患者此后遵循以上的治疗方法,先后治疗1年余,服药300余剂,至1975年8月4日再次复查,脾已经不再肿大。随访至1981年,病情未再复发。
现代的肝脾病变在中医属于少阳证者居多,常以柴胡系列方剂治疗。李振华教授这则医案中,患者出现了典型的少阳证症状群,腹胀、恶心呕吐、精神萎靡不振、郁郁寡欢,李振华教授以逍遥丸加减组方治疗此患者,正是很好的对症治疗的思路。
方中又加穿山甲、鳖甲、牡蛎等软坚散结之品,加元胡、丹参、牡丹皮、郁金活血止痛,加青皮、大腹皮理气利尿,这就既兼顾了辨证治疗,又兼顾了辨病治疗,所以整个治疗过程是辨病施治与辨证施治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这样的组方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尊敬的读者,我正脱产在医学院校全日制学习,所有文章皆为我每日学习笔记或个人随笔,仅供读者参考。我除此博客与微信公众号外,无任何其他自媒体。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zhouzhiyuan360(或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周志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