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医案被收录在仝小林院士的著作《新病机十九条》(见该书第37页)一书中。
患者吴某,男,62岁。主诉:头晕伴喷射状呕吐1个月,患者发病前反复感受寒邪,1个月前出现头晕呕吐。北京某医院诊断为左桥小脑角占位,因无法手术,遂求诊于中医。刻下症:头晕困重,伴喷射状呕吐,咳嗽,咯吐白粘痰,额汗多,失眠。舌苔白厚腻,脉弦滑。核磁共振(MRI)显示:左桥小脑占位,血管网状细胞瘤。西医诊断为:左桥小脑角占位,血管网状细胞瘤。中医诊断为头晕,仝院士辨证属寒湿伏脑,痰瘀互结。拟以祛风散寒,化痰通络的方法治疗。初诊处方:三生饮加减。
处方如下:生麻黄20g,胆南星30g,附子15g(先煎2小时),清半夏50g,土鳖虫30g,蜈蚣4条,全蝎9g,广郁金30g,枯矾15g,三七12g,天麻15g。1剂药分4次服用。
患者服用上方14剂,头晕、呕吐减轻约50%,出汗减少。上方加减,继续服药1个月,喷射状呕吐已停止,头晕基本消失,咯痰减少。调整处方,研粉服用,巩固疗效。
仝院士认为脑瘤之初起,与外感风、寒、湿邪有关,当从脏腑风湿辨治。风池、风府为对外之门户,头部肿瘤常有感受外邪史。故处方以三生饮合矾金丸加减。三生饮由天南星、川乌、附子组成,为治疗原发性脑瘤之常用基础方,取其温散大寒之功著,临床常用炮制品,以保证用药安全。矾金丸由枯矾和广郁金组成,为消痰之峻剂。再加虫类药以通脑络、化瘀滞,用生麻黄以散脑中伏留之寒湿邪气,三七和天麻对症治疗。诸药合用,故能起到对症治疗的作用。
患者用药见效后,仝院士在前方基础上,改汤方为丸散方,这种治法,与仝院士主张的慢病治疗原则一脉相承(关于仝院士治疗慢病的原则,笔者此前已经撰写了《仝小林院士论慢病的治疗策略》一文介绍过,有意深入了解者可阅读该文。),充分体现了仝氏治疗慢性大病的特色。如果从现代药理学的角度来看,仝院士所用的这些药,基本上也都属于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
仝院士这则医案未注明就诊时间,也未记录后续随访情况,故这个患者最终是否痊愈,无法从其著作中得知。但患者的症状得以减轻,生活质量得以改善,对患者而言,也是减轻了他的痛苦。
需要说明的是血管网状细胞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又称血管网织细胞瘤或血管母细胞瘤。在颅内几乎只发生在小脑、脑干等部位,还可发生于骨髓。此类肿瘤占所有脑肿瘤的1.5%-2%左右,该病中的一个亚型会同时发生在颅内和视网膜等部位,该亚型又被称为林道氏病(VHL)。VHL是一种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除此亚型外,其余的散发的血管网状细胞瘤均不具有遗传性。
本人目前处于全脱产学习状态,自2025年9月份开始在全日制医学类专科院校脱产学习。所有文章皆为每日学习笔记或个人随笔,仅供读者参考。患者就诊请到正规医疗机构,本人学业繁忙,精力有限,不提供咨询服务,请勿联系本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