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要:不求多,但求少

​人一生大概都会经历一个加减法的过程,中年前,精力旺盛,总是孜孜不倦的往自己的人生中“加”入各种东西,年过中年或者患了一场大病后,就会意识到“减”的重要性。

中国古人认为,静可养生,躁能害命,这是不无道理的。

我从事中医治疗癌症多年,见过的很多的癌症患者,尤其是中年以后患癌的患者,客观的说,其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是导致其患癌的重要诱因。

人的体质生而有差异,有些人生来虚弱,有些人禀赋强壮,这种差异属于先天性的。但是不是禀赋强壮的就比生来虚弱的人更长寿呢?答案是否定的。

生来虚弱者,自知身体不够强壮,静以养身,所以看起来病病歪歪,反而活得长的很多。禀赋强壮者,自恃体质好,不知爱惜自己的身体,欲望多,活得很折腾,结果人到中年,身体就要为自己过去的折腾付出代价了。

人适当的懒惰点和不思进取点不是坏事,庄子主张人应该活在“有用”与“无用”之间,从身体健康这个立场出发,庄子提倡的这种人生态度是最适合的。不能太“有用”,太有用就意味着一辈子操劳,不能太没用,太没用就意味着生存不下去,适中的状态是最佳的。

《小有经》中有段话:“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此十二少,乃养生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怠,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焦煎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

这段话反应了我国古代的养生家的基本态度,养生就要少耗费自己精气神,保住自己的元气。若一个人事情多,欲望多,情绪多,身心就不免受累,身心受累久了,就恢复不过来了。

《明医论》认为:“疾之所起,自生五劳,五劳既用,二藏先损,心肾受邪,脏腑俱病。五劳者: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曰忧劳,五曰疲劳。五劳则生六极:一曰气极,二曰血极,三曰筋极,四曰骨极,五曰精极,六曰髓极。六极即为七伤,七伤故变为七痛,七痛为病,令人邪气多正气少,忽忽喜怒悲伤,不乐饮食,不生肌肤,颜色无泽,发白枯槁,甚者令人得大风偏枯筋缩,百关隔塞,羸瘦短气,腰脚疼痛。”

这段话反应了中国古人已经认识到过劳对人的身心健康的伤害。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过劳者猝死的报道,这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过劳者,不会发生猝死,但是会患上各种慢性病和职业病,到了中老年后,就得为自己过去的操劳付出代价了。

青牛道士提倡了另一种养生的论点:“食不欲过饱,故道士先饥而食也。饮不欲过多,故道士先渴而饮也。食毕行数百步,中益也。暮食毕,行五里许乃卧,令人除病。凡食,先欲得食热食,次食温暖食,次冷食。食热暖食迄,如无冷食者,即吃冷水一两咽,甚妙。若能恒记,即是养性之要诀也。凡食,欲得闲,微吸气,咽一两咽,乃食,主无病。”

可见养生不但要做到事少欲望少情绪少,而且吃也要尽量少吃,饭后还要运动。我国古代的养生理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吃得少不但要体现在控制食量少,还应体现在控制食物种类上。

这一点可能与现代营养学理论有冲突,但是最近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些新闻报道中世界上各国的长寿老人中,不乏一辈子食谱极狭窄者。

2017年4月17日去世的意大利一位117岁的妇女Emma Morano,曾经一度保持了全球最长寿老人的记录,她一辈子吃的东西极简单,每天都只吃同样的食物,一天吃三个鸡蛋,根本不吃水果。

笔者亲戚中有个百岁老人瑞,至今仍然健在,一辈子一日只吃两餐,早餐是不吃的,中晚餐大多数时候也是吃家中人吃剩下的。但是因为生活简单快乐,所以直到现在仍然还活着,并且还在操持家务。

所以仅从养生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现代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未必是好事。一个人心淡点,躲开名利场,活得悠闲点,身心少些劳累。于家人于自己都是有利无弊的。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