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

2013年旧作

清明祭祖的时候,在隔壁村看到一棵五六人合抱的老树,勾起了我对外婆村的思念。不去外婆村接近二十年了,自从外公去世后,舅舅带着外婆,全家迁移到县城谋生,我再没有去过外婆村。但是儿时去外婆村拜年的事情还依稀记得不少。

村口的一棵老树是外婆村的村标,小时候,走上几个小时的山路,大老远的看到那棵老树之后,心情就雀跃起来——外婆村终于快到了。

这些年过去了,我一直还记得那棵老树,老树枝繁叶茂,盘根错节,村里人大多喜欢把牛系在突出地面的树根上。小山村里只有几十户人家,大部分时间静谧而又安详。堂舅的房子是民国时留下来的老房子,院落井然有序,古香古色,可惜前些年拆掉了。

父亲说,不但外婆村,就连我们自己村,在大炼钢铁之前,都有大量的参天古木,据父亲说,在他小时候,村口和村背后的小山上,五六人环抱的老树数不胜数,十来人环抱的老树也不在少数,现在则是一棵都没有了。

我今年三十六岁,村子里树龄超过我的年龄的树只有一两棵了。

在我们这样家族聚居式的自然村落里,一棵老树就是一个宗族不知多少代的族人们共同的记忆。以我三十多年的见闻,村里的房子每隔二十年都会大变样一次。但是老树的存在则可以将村庄的记忆定格在一种永久不变的状态。老树,是回家的灯塔,树底是儿时的乐园,祖祖辈辈都如此。

没有老树,就很难体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话的内涵。“祖荫”这个词,对于我们这些平民百姓来说,最后可以归功于几株老树。祖宗种下来的老树,足以在酷暑时为我们遮盖火毒的日头。让子孙后代在劳作之余,有一个地方乘凉和休息。

保留老树是农耕时代农民们自发而生的智慧,父亲说,他小时候村里田间地头到处都会有老树。天热的时候,大家劳动累了,就会去树底下休息,很多老树底下还会有一口水井,供人饮水。而现在村子里的田地几乎连成一片,田地之间,老树一棵也不剩了。酷暑季节,无处可避烈日。

与老树一起消失的,还有形成于农耕时代的特有的乡土情谊,费孝通先生曾说中国最大的特色就是偌大的一个中国,其文化是筑基于乡土文化的。乡土文化纯朴、厚实,自有其妙不可言之处。

因此当哲学家罗素先生一百多年前踏上中国这片土地时,他被中国老百姓那种恬静对待生活的人生态度深深打动,认为这样的生活才是发自内心的生活。进而喟然长叹经由工业化革命后,为物质所驱动的西方人生活得太忙碌,太操劳,也太缺乏人情味。

如果罗素先生活到今天,再来中国,他一定会感到很失落,今天的中国,与一百年前的欧美,已经没什么两样。村庄里几乎没有年轻人留下,大一点的自然村落还会有老人和小孩守在村里,小的自然村落正在消亡。

自然村落里的环境也与以前大不一样,近几年我每于农忙季节回村,从田野穿过时,到处都能闻到 刺鼻的农药味。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再也不存在。农村在艰难的向所谓的现代化进化。村口的小河里,漂浮着各种各样的塑料垃圾。村里的池塘,早已经变成了臭恶不 已的臭水沟。村民们新建的房子大都有自带的卫生间,排污管直接连到池塘和河流里。

过年的时候,村长还会召集大家筹钱修族谱和唱社戏,不过响应者寥寥。村里的无论是行政领袖还是精神领袖,除了对村里的老年人能够施加些微影响力之外,再难在年轻人心目中有多少份量了。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故乡在哪里?二十岁之前,我们体验的是较为质朴的农村生活,而后洗脚上岸,进城求学或务工,再回家时,家乡能够勾起儿时回忆的东西已经不多了。在城市的生活又始终没有适应过来,我们将何去何从?

没有老树的乡土,没有根。没有根的村落,留不住回忆。没有回忆的人生,太单调,乏善可陈。

作者网站:www.zhouzhiyuan.comwww.zhiyuanzhai.com,微信:zhouzhiyuan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