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摘自《佛说四十二章经》
周末回北京,把地里的白菜和萝卜收了,这是我在八月份种的今年的最后一季菜。收完后,带着孩妈和我堂弟去了趟玉东郊野公园,散散步,聊聊家常。玉东郊野公园里种植的京西水稻已经收割了,稻田里只剩下一些谷茬。公园水泊中,已经枯黄的芦苇随风摇曳。周边是一些未完全凋零的树木,地上积满了落叶。苍茫暮色下的郊野公园,安静得一如我们老家的田野,这里能缓解我们的乡愁。
我们三个人从小一起长大。我和孩妈算是青梅竹马,从两小无猜走到了相濡以沫。堂弟只比我小半岁,自出生不久,我们就是彼此最重要的玩伴。我们兄弟两人从小学到高中,都在一起上的学。从大学出来后,又都来北京谋生了。
如今,我们三人都已人过中年,饱经岁月的风霜,我们的同学有几个甚至已经去世了,我们的人生已入秋。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们收获到了什么?似乎收获了许多,又似乎什么都没有收获。倒是失去了很多,失去了青春,失去了一些重要的亲友,这些提起来总会令人唏嘘不已。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看着即将凋零的草木,人最容易产生悲秋心理。但秋季也是成熟的季节,饱经风霜的中年人,心智已成熟,不那么容易像年轻人一样大悲大喜。一切情绪都可以化作涓涓细流,静静地在内心深处流淌,而不会轻易地形之于色。
我虽然算是人群中比较少见的那种个性鲜明的人,但岁月给人类雕刻出来的大致轮廓却是相差无几的。时不时的人生噩耗让我们知道世事无常,日渐苍老的面容和开始走下坡道的身体也会提醒我们不再年轻。
前不久我在学校上体育课时接受体侧,1000米跑了4分34秒,在班里51个男生中排名第28。成绩看起来像是还算不错,但跑完后膝盖缓了好几天才恢复过来,而身边的小伙子们则当天就正常了。毕竟,中年人和青年人骨骼中的有机质和无机质的比例都不同了,再如何逞强也无法回避这个问题。
同样无法与年轻时相提并论的是记忆力,年轻时背三五次就能记住一个新单词,如今要背一二十次才能记住一个新单词。我因此也能理解为什么中老年人容易变得顽固不化,因为人到中老年后,不是不愿意接受新知识,而是大脑已经不具有记忆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能力了。
这次重新高考上大学前,我虽然也知道临床医学这个专业是块硬骨头,年轻人学起来都很辛苦,我来学临床医学肯定要比年轻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但那时我还是没有想到实际学起来的时候,原来是如此的辛苦。
医学知识点是需要背诵过关,才能通过考试的。由于记忆力不如以前,我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刷视频课,一遍又一遍地背知识点。孩妈看我背得那么努力,笑着对我说,你这个样子,是不容易得老年痴呆的呢。看来这学费,一点也没白交。
好在上了两个多月的学后,我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相对高效的运动和学习方法,找到了一些有价值的学习资源。
我根据自己身体的规律,顺其自然地设计出了新的运动和学习方案。最初我每天晨跑,每千米跑5分30秒左右,现在每千米跑6分30秒左右。虽然只是慢了一分钟,但是膝盖却舒服了许多,达到了基本无影响的状态,这样每次也能跑得更久和更远一点。
中年人和年轻人比不了速度和爆发力,只能靠年轻人不容易具备的持久力来完成我们的人生目标。而要具有持久力,就要像佛陀所说的那样,学会急缓得中。急缓得中,不但内心清净安乐,也能更有效率地长期坚持下去。
我现在每天都坚持复习,但不会求多求快。我不敢像身边的年轻人们一样,靠临考前熬夜冲刺来确保考试过关。我们这个年龄不但不能熬夜,连中午午休没休息好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医学院的考试范围虽然广,但也不像外界盛传的每本书的每行字都是重点那样魔幻。我们还是有重点的,临床应用越多的知识点越重要,与临床关系不大的知识点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其实很低。如果只追求考试过关的话,也可以不必死磕一部部的大部头。
实际上我们在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追求考试过关,按照学校教学的速度,我们是不可能把这些课程都学得很深入的。即便是我在年轻时候,也无法办到。我们的专业课多而庞杂,老师的教学计划排得满满的。所以他们的教学速度飞快,讲完后留给我们深入研究的时间很少,想消化完不现实。
对于医学生来说,真正的学习是从当医生后才正式开启的,每一个令人头痛的临床问题都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一些年轻的女医生在做临床工作时,甚至会被临床问题逼得哇哇哭。一个有追求的医生一生都要不断地翻阅大部头,在学校里学的那点知识和技能是无法应对工作要求的。
摸清了这些规律后,我便调匀速度,缓步前行。每天的时间虽然被学习和工作塞得满满的,但也能不慌不忙,有条不紊地把一切往前推进。背知识点和单词时,三次五次记不住,那就十次二十次;做事和运动快不了,那就慢慢来;熬不了夜,那就早睡早起;没有体力冲刺,那就一直匀速前行。不与自然规律相对抗,也不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死磕。
这样调整过后,成熟的中年人应有的那种韵味就出来了——淡定从容,不慌不忙,不急不躁,一边前行,一边还能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周末如无意外,我依然会回到北京家中,处理工作上的事情,抽点时间学习最新的科技知识和技能,紧跟前沿,避免被社会淘汰,同时也帮助孩妈处理完这一周需要干的重体力活儿。周日晚上返校后,整周就都呆在校园内,不出校门。学校里虽然总有好事者来找我搭讪,但我也学会了礼貌的拒绝和在校内过“深居简出”的生活。
我在学校大多数时间过着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早起六点钟在校园内几乎空无一人时晨跑,傍晚找一两个熟悉的男生打打球,打完球顺便去澡堂洗个澡,其余时间基本都在宿舍或教室里。不参加任何社团活动,因为在图书馆被搭讪了几次,现在也很少去图书馆,尽量减少一切与陌生人接触的机会,生活自然而然的也就安宁下来了。
对身边那些总是对我这种“大叔同学”充满了好奇心的年轻人,我是理解的。尽管他们总是让我感觉自己在学校里就像动物园里的观赏动物一样被人围观,心中的道道伤疤也会被他们一次又一次不经意地揭开,这令我很不舒适。但易位相处,如果我是他们,我也会对我这样的大叔充满了好奇心。
毕竟,是我闯入了本属于他们这些年轻人的世界,而不是他们闯入了我的世界,所以被他们围观也就没什么好抱怨的。我想要安宁,想要高效的学习和清净的生活,只能自己想办法。稻盛和夫说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从别人身上找原因,才能最高效地解决问题,这句话可真是太有道理了。
尊敬的读者,我正脱产在医学院校全日制学习,所有文章皆为我每日学习笔记或个人随笔,仅供读者参考。我除此博客与微信公众号外,无任何其他自媒体。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zhouzhiyuan360(或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周志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