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三苦:老,病,死

佛陀说人生有八苦,其中与晚年息息相关的三苦乃:老、病、死。人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对老、病、死的印象不够深刻,因此也就很难真正的明白人生八苦中的这三苦的滋味。

我在我们家小区定居已经16年了。2009年我们在这里买房,搬家过来后,我父母跟着我在我们小区住下了。我母亲是个非常有亲和力的人,很能与左邻右舍建立关系。我父亲习过武,到老了还保持早起练拳的习惯,他每天早上就在小区小花园练拳。我还养了一只宠物狗,经常在小区里遛狗。

以上这些都能在社区内促进社交,所以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与社区里的一些家庭建立起了非常友好的关系,这些睦邻关系至今仍然维持得很好。

刚搬来的时候,和我父母同龄的三对大爷大妈,迅速与我们建立起了很好的睦邻关系。其中一对大爷大妈的房子就在小区入口,他们把自家阳台上的窗户改装了一下,把他们家阳台做成了一个小卖部,我们有时候会去他们家小卖部买点东西。他们也养了一只狗,他们家的狗后来和我们家的狗成了形影不离的一对情侣。

三年前,这家的大爷摔了一跤,据说是在阳台上搬重物的时候,不慎摔倒。这一跤摔得挺重,大爷坐了快两年的轮椅,最近这一年才看到他彻底摆脱了轮椅。摔跤之后,大爷的身体就大不如前,但好在脑子还算灵光。现在大爷每天早晚还在小区里散步,我们经常碰面,每次碰面我就会向他问好,大爷也一如既往地非常和善地和我打招呼。

另一对老夫妻住在我家对门,这家的大爷和大妈的性格也非常和善。我儿子小的时候,有时放学回家,我们夫妻俩不在家,大妈就把我儿子接到他们家里照料,有时还会给孩子做点吃的。十六年过去了,他们也以我肉眼可见的速度在衰老。

我2020年在香山脚下找了块小菜地,自己去那里种菜。每年种的菜都吃不完,到了蔬菜丰收的季节,我们便经常敲对门大爷家的门,把我们的各种蔬菜都分给他们家一些。大爷和大妈也爽快地收下了,大爷不止一次地央求我带他一起去种菜。

但大爷的身体显然不支持他去种菜,他佝偻着身躯,走路老态龙钟。菜地里很滑,我特别害怕他在菜地里滑倒。所以,一直不肯答应他。大妈倒是通情达理,每次大爷央求我带他去的时候,大妈都会说,老头子,别难为人家小伙子了,你那身子骨经不起折腾。

去年,这位大爷也摔倒了,在家里摔倒的。这一跤摔得应该很重,从年初到现在,没见大爷出门过。快递员给他们家送轮椅的时候,我倒是见到过,还帮大妈拆包装,安装轮椅。大爷的女儿和女婿以往我是不怎么见得到的,今年则频繁看到他们回来。有时还能看到大爷的妹妹和妹夫也来照顾他。

还有一对老夫妻来自安徽,但是他们在北京也定居了几十年。那家的大爷和我有相同的爱好,他也喜欢种菜。他是年轻时当兵入伍进了北京城,后来在我们小区定居。我们俩在疫情期间,共同把小区的一个闲置的平台开辟成了阳台菜园。大爷与我各分一半,我们爷儿俩经常在一块儿交流种菜的经验,一起陶醉在种菜的快乐之中。

但这个大爷离开北京已经有一年多了,听物业说他是病重回了老家。前几天大爷的弟弟看到我一个人在那里打理阳台菜园,和我攀谈起来。我向他打听了大爷的近况,了解到他已时日无多了。大爷离开北京后,我们开辟的这块阳台菜园就基本上都归我一人所有了。现在我管理着这里的大大小小的50余个种菜盆,浇水、施肥和拔草的时候,不再有一个和蔼可亲的大爷和我一起谈笑风生,不免寂寞。

今年我高考前一天,我父亲摔了一跤,他到现在还得用轮椅和助行器。我在去年为了预防我父亲摔跤,对老家的房屋进行了一系列防摔跤的改造。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我父亲今年不在自己家里摔倒,而是在外面摔了一跤。父亲说,这是他命中的一劫,躲不过去。

我父亲77岁了,我母亲已经去世13年了。那三家的大妈们的身体看起来倒还不错,但是也比我刚搬来的时候衰老了许多。

我在今年高考前有个大计划,准备接下来的7年时间里,去学校里全面地学医,学成后成为贯通中西并且精通精神医学的全科医生。但我父亲摔倒后,我背着他去医院就诊的那一瞬间,我意识到我这个计划能否顺利完成,取决于我父亲的身体状况。

我父亲已经有阿尔兹海默症早期症状,加上又摔了一跤。可能再过几年,我就不得不腾出大量的精力去照顾他了。我父亲倒是对死亡看得很开,父亲的许多同龄伙伴都相继离世了。

这些年每年清明节我回村上坟的时候,在村里的坟山上总能看到几座新坟。父亲指着一座座的新坟告诉我,哪一座是哪一位长辈的坟墓。那些长辈都是我非常熟悉的,我从18岁离开村里上大学开始,就很少再见到他们,我脑海里留下的还是他们壮年时的印象。

父亲壮年时的形象,我也还有鲜明的记忆。我父亲31岁那一年,我出生。31年前,我的父亲正值盛壮之年,在村里极有威望。我家是我们村最热闹的地方之一,我从小看着父亲在家里处理村里的各种疑难问题,调解村民间的矛盾。那时的他,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气量宽宏,人品可靠,很受人尊敬。

这次摔了一跤后,父亲的体力明显下降。这些年他的记忆力每况愈下,虽然他思考问题的能力还是非常出色,但是因为总是出现记忆错误,他分析事情时总是容易出偏差,不再像年轻时那样精干。

这几位大爷和我父亲,让我非常直观地看到了老、病和死。我有时会想,根据遗传学的规律,31年后的我可能会和我父亲今天差不多。所以我最近几年开始对老年医学产生了兴趣,研究老年人的一些常见疾病。我希望这能对照顾父亲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也能帮助我自己更好地预防老年病。

青年人是不用考虑衰老与死亡的,对他们来说,这一生还很漫长,他们还像朝阳一样,生机勃勃。但是中年人就不能不直面这个问题,我们要照顾衰老的父母,在照顾父母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代入式地去考虑自己的晚年。我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不希望晚年生活质量低下。那些常见的老年性问题,我很想避免掉。

但最终能否避免掉,既要靠我自己的努力,也要看天意。我老了会不会也会摔跤?这不清楚。我看我身边的老年男性,过了75岁后,大多会摔一跤,摔跤后衰老就会更加明显一些。摔跤就像是老天爷给骄傲的男性们安排的一道坎儿,老天爷要通过摔跤来教会这些自信满满的老人们在自然规律面前学会谦卑。我父亲和我们小区摔跤的两个大爷,无一例外地都是不觉得自己已经步入了老迈之年,硬要干壮汉们才干的活儿,才摔倒的。

但与这一教训一起到来的,还会有老年性抑郁和焦虑,这也是最常见的老年病。中国有句古话说,久病床头无孝子,老人们虽然口中不说,心中其实很在意这句话。我父亲前几年开始,就总担心自己老了没人照顾。虽然我们努力照顾他,每次他身体不适,都会给他提供经济支持,也会尽心尽力地伺候他,但他还是担心自己会被嫌弃。即便没病,他也会担心自己一身的老人味会导致子女嫌弃他。我看身边的长辈们几乎都有这样的担心。我也看过一些老年精神医学方面的专著,知道这是通病。

寿终正寝一直都是中国人追求的理想的人生结局,这个结局,我们叫善终,但大多数人不会有这个福气。医疗界流行一句话叫“千金难买心梗死”,心梗死的确是一种疾病,但是由于这种死亡模式痛苦小,速度快,让人避免遭受折磨,所以在见惯了生死的医生们的眼里,心梗死是一种难得的善终。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45岁是人生的分水岭。在45岁之前,我们的人生是向上走的;过了45岁,我们的人生就开始向下走。孔子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人过了不惑之年,对人世间的事情就不会那么执着,在迈向知天命之年之际,更是知道自然规律是人力改变不了的,我们只能顺其自然。

当然,规律虽然不可被改变,却可以被我们所认识和利用。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与学习,认识这些自然规律,了解如何减轻它们对我们的伤害和破坏,这样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预则立,不预则废,从中年阶段开始预防老年疾病,能够有效提升我们晚年的生活质量,减轻子女负担。

我前两天买了两本纸质书,准备经常翻阅。一本是周有光先生的《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岁回忆录》,一本是日本医生日野原重明的《活好:我这样活到105岁》。这两本书都出自百岁老人之手,他们都年过百岁还耳聪目明。我不一定能够活到100岁,但模仿是人类最基本的能力,我个人认为借鉴这两位老寿星的许多人生经验,对我更好地规划老年生活是有好处的。

既然归途是无法避免的,那就让我们的归途平坦一些吧!

本人目前处在脱产学习状态,在医学院校全日制学习。所有文章皆为每日学习笔记或个人随笔,仅供读者参考,患者朋友请到正规医疗机构挂号就诊。本人学业繁忙,精力有限,不提供咨询服务。微信公众号:zhouzhiyuan360(或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周志远”)

分享到